科学网讯(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周英森 栗会芳)“这个实验室是2014年9月由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联合共建的实验室,这几天我们配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完成的“河北省海岸带受损生态系统评估及修复技术研究”项目刚刚完成验收工作。”12月4日下午,在河北省科学院的河北海岸带生态与环境联合实验室里,项目负责人王艳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实验室目前已经完成河北省海岸带生态系统受损评估,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几个典型海岸带地区目前所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技术优劣对比筛选适合该地海岸带类型的修复手段,同时对已完成的修复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并提出河北省海岸带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方案;针对曹妃甸围填海后期实地采样分析所得数据,得出主要致损生态因子,并提出相应修复技术手段。
据悉,与中科院共建该实验室旨在围绕河北省海域空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压力大、涉海行业用海矛盾突出问题,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开展“河北省海域承载力及典型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研究,提出提高河北省近岸海域空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以及赤潮灾害预警方案,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河北海岸带生态与环境联合实验室是中科院与河北省科学院开展院地合作中共建的四个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之一。
“河北省科学院借力中科院共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取得了明显效果。”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科学院院长葛会波介绍,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北省科学院的科技力量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学科布局与河北的整体科技需求有较大缺口和差距。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和河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海洋技术等领域面临着技术提升与科研需求的很大压力。”葛会波介绍,通过院地合作、两院合作,拓展并深化与中科院的科研项目快速落地转化,更好地促进河北省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重点工作。
据了解,自2013年5月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分别与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能源研究所、地理科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和生物研究所等共建了“基因组转化科学联合实验室”、 “新能源材料与应用联合实验室”、 “河北海岸带生态与环境联合实验室”、 “微生物技术与生物转化联合实验室”四个重点实验室。
“我们双方依托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和技术平台,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科学研究、诊断、治疗等方面开展诊断试剂、治疗药物的筛选、研发及转化。”在“基因组转化科学联合实验室”, 项目负责人程华告诉记者,目前实验室的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研究以及胃癌早期诊断研究都取得了初步成果。
“新能源材料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是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和河北省科学院能源所共同承担的两院合作项目。该实验室围绕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新型纳米多孔碳基电极材料、太阳能储能材料和海洋功能材料等方向,在基础条件与平台建设、联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
“我们研发的高性能锂系复合电极材料以草酸亚铁、醋酸锰、磷酸二氢锂等为原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了循环性能良好的复合电极材料。产品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无机纳米粒子添加及纳米化等方法,逐步实现该复合电极材料的纳微结构调控及宏量制备。”项目负责人张利辉介绍,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电极材料,该材料兼有磷酸铁锂、磷酸钒锂和磷酸锰锂的显著优点,既能解决现有正极材料安全性差的问题,又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突出优点;使用该材料制备成锂离子二次电池,可应用于数码产品、动力产品、医疗器械等的电源,绿色无污染,符合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
葛会波表示,“新能源材料与应用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为河北省政府和中科院全面合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将有利于提高河北科学院在新能源材料与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和实力,拓展研究方向,有利于加快中科院在此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为河北省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常规能源在现阶段消耗比例、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治理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