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城市热岛30年扩张近5倍 |
专家称城市规划须考虑不同绿地降温效应 |
本报讯(记者王卉)“有效统筹布局好现有和潜在城市用地,实现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服务空间和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组合,事关国家整体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研究员匡文慧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匡文慧带领团队系统构建了每隔5年中国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的时空序列数据集,并且分析了过去20年城市和工矿业用地时空扩张速率、程度和驱动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景观与城市规划》杂志。
据了解,该研究获得的高精度数据、各类专业模型、业务应用系统已在国家环境保护、国家测绘与地理信息、地震应急部门开展科技示范和应用。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的实施,如何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管控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成为重要的科研和实践命题。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匡文慧表示,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驱动城市快速向外扩张、加速自然生态用地向人工用地转换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地表热环境加剧的主要原因。
通过在北京开展实验研究,他们发现,北京城市热岛范围从1984年到现在扩张了约4.7倍;城乡热岛强度秋季差异从1984年的1℃~2℃增加到当前的3℃~6℃。同时,城市内部不同下垫面特征与材质、不同功能区和硬化不透水地面、绿地覆盖之间的地表温度存在更加显著的差异。从城市热岛形成的地球物理机制方面考虑,这与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辐射和热通量差异密切相关。
匡文慧告诉记者,在高密度的建筑、道路、广场等硬化不透水地面区(硬化不透水地面比率高于90%),种植一棵树会发挥两倍的潜热蒸发能力。这意味着,城市建设规划必须考虑绿地在城市降温方面的群体和个体效应,比如公园和道路绿化各自均有优势。
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方创琳表示,这一思路和方法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精准信息数据和全新思维模式。他强调,城市硬化不透水地面和建筑材质的高精度遥感分类,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具有更实际、更直接的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15-12-0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