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青云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民办高校发展究竟要转什么型,要转到哪里去?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它关系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必须回答的大逻辑。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相对弱化,发展模式比较传统和落后,民办高校形态是一种粗放式、低水平的重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必须要转型,但不能套用公办地方高校转型的路子,要针对民办高校突出重围。
在办学规模上,突破单纯以规模取胜的发展模式,找到一个规模与效益的平衡点。民办高校办学主要是招生导向,依靠招生规模来维持学校的经济收入,这应该说无可非议,但从办学效率上来讲,内涵不足、质量不高,尤其是师资力量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在教学内容和质量上,只要学生不罢课就行,很少去管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粗放式、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因此,要立足学校现状,按照办学实力来设计发展规模,不能好高骛远,不考虑社会非议,不考虑办学质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民办高校应成为具有一个稳定基础的事业。
在专业发展上,突破社会有什么需要就办什么专业的模式,而是逐步把现有的专业稳定下来,并在优势专业上实现有效、合理、有计划的发展。不考虑办学基础,引进一批教师,开办了市场需要的专业,随着市场变化,有的专业开设不到两至三年招不到学生,有的专业,一年招生才几个人,无法进行教学,这样的专业规模是没有任何办学效益的。众所周知,当专业规模达到30个以上时,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看,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就要形成一个聚焦式的学科专业结构,用核心学科专业来建立办学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这样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办学实力。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师资的培养,使教师队伍在层次上年复一年不断有所进步和提高。培养和引进众多的“双师型”师资是关键。对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培养,引进管理和使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名校做访学或进修,鼓励现有教师继续深造,攻读硕博或到企业、事业单位挂职学习或实践锻炼,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改革校内教师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适应健全以应用性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教师职称评审制。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建立内涵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具体高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放在最低端,还是定位在相对的高端?正确的答案是不要趋同化,千校一面,而是要根据办学条件、实力增长的情况来不断调整,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来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校不同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型的要求。
在制定民办高校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上不能盲目仿效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其最大优势表现在有可能最先在制度方面实现现代化。民办高校不能以维持当前运行为目标,不能套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要用现代大学制度来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才有助于转型为精细化、高水平的发展形态。(作者系平顶山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5-10-15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