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8 10:19:16
选择字号:
李树君:农机发展必须走出去

 

■本报记者 王珊

“目前,中国农机中低端产能过剩,只有开辟发展中国家新市场,才能拉动资源发展,否则只能被‘消灭’。”1月1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继任主席李树君说。

中国已成为世界农机使用第一大国、农机装备制造第二大国,但却一直不是制造强国,农业装备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近30年的差距。

李树君说,这首先体现在产品的品种数量上。发达国家农业装备品种超过65大类7000多种,而中国只有14大类3500余种,且主要集中在田间作业方面。

此外,在产品的先进性上,亦有很大差距。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在世界发达国家,其平均无故障时间为70~100小时,在中国只有30~40小时。

而更大差距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李树君说,几十年来,中国农机工业基本上走的是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路子,缺少原创和核心技术,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几乎全部依靠引进,涉及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等重要商品的生产技术装备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中低端产生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农业装备技术创新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李树君指出,走出去,扩大发展空间,抢占国际市场,是振兴国家农机工业的必由之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已是中国农机企业没有退路的选择。“国内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所剩无几,如果不走出去,相当于就地被消灭,而进入国际市场,可以释放多余产能,拉动经济发展。”

在李树君看来,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是农机走出去的目标市场,而这对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也可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中国已经和非洲等国家有着一定的农机贸易合作。不过,在李树君看来,既有的贸易还是“一卖了之”,效果都不太理想。

李树君曾经多次到非洲出访,他发现,中国小型农机的出售大都没有形成规模和产量,而很大原因是售后维修服务跟不上,农机大都很快成了废铜烂铁。

“单纯卖机器,却没有后续服务网点,这样既不可持续,而且负面影响很大。”李树君说。要想农机真正走出去,要有长远观念,必须加快建设贸易示范点,搞好备件和服务提供。

此外,李树君说,必须扎根于当地的农业产业链,推进成套工程走出去,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与生物质能利用“四位一体”,实现种植机械化、养殖福利化、食品有机化、剩余物资源化“四化同步”,制造、销售、维修、培训与服务全产业链走出去,推动海外产业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除此之外,为了促进农机更好地走出去,在李树君看来,加大国际化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开放式的国际化研发中心、加强人才互访和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政府间科技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科学报》 (2015-01-28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