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3 10:40:38
选择字号:
韩忠朝:30年黏上了干细胞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干细胞技术产业化是韩忠朝最后一项事业,这位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主,最希望的是中国能有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干细胞高科技企业。“现在就想怎么样架一座桥,把自己的、别人的一些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技产品、社会效益”。

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与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完成的“成体干细胞救治放射损伤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项目(专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该领域首个获此殊荣项目。

韩忠朝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说,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有望将放射损伤患者的救治率从50%提高到90%。

这是韩忠朝第三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早在2002年,他主持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病理学特征及其生长调节”项目荣获200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009年,由他带领的“血液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时间靠后的这两项科技奖项,都源自于他们科技成果的产业及临床转化。

“顺藤摸瓜”结缘干细胞

从1984年至今,韩忠朝已经与干细胞打了三十余年的交道。自从那时起,他就觉得“干细胞大有可为”。

韩忠朝出生在行医世家,自幼对医学充满兴趣,下乡插队时还当过赤脚医生。当他考上福建医学院的研究生时,报考的专业是内科血液学。

那个年代,白血病、再障性贫血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造血干细胞在临床上使用尽管技术还有待完善,但人们基本上证明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治疗白血病、再障等血液病。

“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为什么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治好这些重症血液病。”韩忠朝说,干细胞能培养产生很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能够培养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很有意思”。

在研究血液病机制的时候,韩忠朝最早接触的是血小板:病人血液中血小板为什么少了?因为它的前体细胞——巨核细胞少了;那么巨核细胞从哪里来?原来是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巨核细胞如果数量少了或成熟障碍,血小板就会减少。

韩忠朝就想,如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产生更多血小板,不就能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吗?

顺着这根“藤”,韩忠朝摸到了一生结缘的干细胞这颗“瓜”。

“当时就是这样,从血小板追溯到巨核细胞,从巨核细胞追溯到造血干细胞,再从造血干细胞追溯到多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韩忠朝说,那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科研世界里。

随着认识的深入,韩忠朝在干细胞领域取得的突破也登堂入室。他的团队发现血液干细胞也能向血管细胞分化,形成新生血管。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在临床上规范地使用血液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相关文章一经发表,国内外同行普遍重复和引用这项技术。正是这项成果获得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期间,人们从骨髓中认识到一种新的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后来发现人体许多组织都有这种干细胞。“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干细胞”“去哪儿找到这种干细胞的稳定来源”引起了韩忠朝的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不伤及供者的来源呢?”

“人们早就发现脐带血里面有造血干细胞,脐带胎盘组织有没有?”韩忠朝团队研究发现“不但有,而且种类、数量都很多,活性更好”。考虑到“废物利用”潜力很大,他们就建库,提前提取、存储。

韩忠朝带领团队率先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2004年开始建,2006年就建成了。现在,国际上到处都在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

同时,韩忠朝团队通过与医科院血液病医院,307、304等医院合作,尝试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疾病。“现在全世界已经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近200种疾病的治疗,报道效果也不错。”

由于韩忠朝等人在脐带、胎盘干细胞领域开拓性的工作,中国一举确立了该领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韩忠朝本人也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先后成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两院院士。

身份的转变

熟悉韩忠朝的人都知道,韩忠朝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不过在韩忠朝众多头衔、身份中,“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跟随他至今,而“所长”这个头衔可能是韩忠朝最不“珍惜”的。

这要从他的回国说起。

1996年,韩忠朝还在法国,被巴黎第七大学聘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有一次他回国开会,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的巴德年院士建议他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接班”。

早就有回国打算的韩忠朝一口答应。但血液所所长需要卫生部任命,巴德年院长的推荐最终获得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德支持,特事特办,让韩忠朝顺利应聘。

韩忠朝一做就是两届。到第三届“坚决辞掉不做了”。韩忠朝说,行政工作太多,牵涉很多精力,“很多专业工作想做做不了”。

“那时候我们已经成立了国家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辞掉所长职务后我就专门做这个中心的主任,直到现在。”韩忠朝告诉记者。

这就是韩忠朝“想做做不了”的事情:医疗科技成果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

韩忠朝认为研究是将钱变成论文,也就是知识,而开发或创新是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真正有用的成果,尤其是我们是搞医学研究的,如果不把它转化成对人类健康有实质性帮助的技术产品,不转化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用的生产力,怎么体现它的价值?”韩忠朝反问道。

“在实验室辛苦一辈子,如果最终取得的成果只是几篇论文和奖状而被束之高阁,回想起来那是什么滋味?而假如把这些知识为人所用,别人能够通过你的成果得到效益,病痛得到缓解,危重得到救治,那就是另一种感受了。”韩忠朝对记者说,“基本上我的前十五年是以基础研究、积累知识为主,后十五年就在走产业创新的路。”

“有些基础研究,短期内不一定产生价值。但是我们的研究成果能看得到——只要积极转化,马上就能见到效果。”韩忠朝补充道。

产业化路上遇“风雨”

然而,韩忠朝起初恐怕并没有料想到,产业化这条路并不好走。

他更忙碌了。记者此前对他的采访,有几次他都是在赶高铁和赶飞机的路上。韩忠朝不断要出国开会,经常是到了哪个国家,开完会就回来,“都没时间看看那个国家什么样子”。

质疑声多了。做产业化,韩忠朝不得不忍受业界同行和学者的微词:“不好好搞研究,瞎搞什么?”更有不怀好意的揣测,“这人想捞钱吧?”

人也更累了。据他身边的人说,韩忠朝精力过人,不知疲倦,从国外回来不用倒时差,一下飞机就能工作。记者在交谈中了解到,今年62岁的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只有五六个小时的睡眠。而他自言“这些年老得快了”。

最难的还不是这些。韩忠朝坦言,因为创新创业要面向真正的社会,涉及太多的问题,人、资金、政策、资源、国家法规、同业竞争……而且医疗科技关乎生命,万一出点问题,就很麻烦。

“没有这个经历的,体会不到里面的辛酸苦辣。”韩忠朝说。

2001年,韩忠朝的身份还是血液所所长,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批了一个干细胞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项目,要企业化。“我是负责人,但我要去做,就面临着两难境地:我是所长,搞这个会不会影响正常职务?第二,又是科研人员又是行政领导,怎么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项目后来成立了“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普通科研人员,完全可以享受技术应有的股份和成果。但为了做好这个事情,韩忠朝放弃了自己的利益,把专利捐给所里。如今,研究所从这个项目先后获得近2亿元的经济效益。但即使这样,韩忠朝个人还是招致了许多误解。

最后一项事业

如今,成败得失,于韩忠朝而言已不那么重要了,“失败也好,成功也好,都给别人一些经验和启示。如果有教训,也让人知道这条路是要交学费的”。

“既然决定了要走这条艰难的道路,花的心血再多也不后悔。我们的目标,希望科研成果能真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提高。”韩忠朝说,“实际上这是一种使命感。”

他并不在乎外界怎么定位他,“说我是科学家也好,经营者也好,我已经过了追求利益、权力的年纪,现在就想怎么样架一座桥,把自己的、别人的一些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技产品、社会效益”。

干细胞技术产业化是韩忠朝最后一项事业,他希望中国能有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干细胞高科技企业。

“当然还有很多路要走,走得快慢,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产业环境——一个公平公正、分配制度合理、尊重知识产权、积极向上的环境。”韩忠朝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1-23 第5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