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13点05分。
北京306医院。
一位个头不高、眼睛不大、总爱穿布鞋的67岁老人永远地停止了呼吸。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院士名单里有他的大名:李小文。
哭泣
谁也没有想到,他的离开会引发这样的悲哀。还不到24小时,就有几十万的网友对他的离去表示悼念:在搜狐网站,超过10万的网友致哀;在网易,超过32万的网友留言;在凤凰网,超过1万的网友表示哀悼。
网络是个宣泄个体情绪的公共平台,没有人强逼着你去表示对他的哀悼,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触动,才能催使你把真挚的话语敲入键盘,弥洒虚拟空间。
你可能更不会想到,那么多的人会为他的撒手人寰而悲伤落泪。科学网的博主们竞相自述其悲。
陈国文说,确认了噩耗之后,“不禁泪如雨下, 间或稍停,却无法按捺悲痛的心情。”
北京师范大学屈永华副教授,面对李小文的去世,“强忍的泪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流出。想起与您交往的细节时会流泪,看别人写的纪念文章时会流泪,与同事说起您时会流泪,当我动笔准备写这篇博客时,眼泪又出来了……”
博主王海辉正在驾车。一个电话打了过来,“他让我靠边停车,惊诧。他说小文走了,当时我的眼泪就没有止住。一边开车一边哭。”
陆雅莉自己也感到意外,知道他去世的消息,“我竟然难过得泪流不止。一个人的死,为什么会让一个毫不相干的人难过落泪?”
这是为什么?
他不像院士
院士应该什么样?这真是难以一言蔽之的。
不过,他的许多网友、学生都认为,他“不像院士”。
在科学领域,他的成就是目前中国多数院士难以达到的:他是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其研究成果为国际光学工程协会评为本领域“里程碑”系列成就之一。
然而,这样一位院士中的“大腕”,却从来不会鼻孔朝天。到过他家的人,不论是教授、朋友还是学生,都忘不了这样一个情节:不大的房间里,他会让来者坐在沙发上,而自己则搬个小凳坐在旁边,相谈甚欢。
学生常为此而受宠若惊。
他的平易近人还体现在虚拟空间里。
网络是个能让人潜水的地方。在科学网,他不叫李小文。最先,在别人的博客后留言评论时他用“LiX”,没人知道这3个字母的后面隐藏着一位院士。后来,他自己开了博客,并以“黄老邪”自称。初一看,这很像一位青年。很多人也都不知道黄老邪是哪一位。他们在自己博客后的留言中经常会看到黄老邪写的评价、分析甚至是反对意见。在网络上,一个人遇到这样的待遇很是正常。但当一段时间以后,博主们慢慢将黄老邪与李小文形象重叠时,几乎每个人都吃惊不小:这是遥感界大名鼎鼎的院士啊。
博主曹广福说,老邪在科学网上从来不以院士自居,绝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与人对话,与他交流和与其他普通博友交流没什么两样。“我想这也正是在院士普遍遭人诟病的今天,老邪却深得网友们尊重与青睐的很重要原因,连‘孤魂’那样的对院士极端不屑的愤青对老邪都敬重有加,可见老邪的为人。”
在网络上,他勤勉有加,入科学网7年,竟然写出1878篇博文,这还不算他与网友们的互动交流。
他有自己的原则。他说,我个人在争论中力求做到:只讲道理、不争输赢;对比自己年青、资历浅的争论对方,尽量不挤压别人自尊的空间。也许没做到?欢迎网友拍砖,老邪坚决改正。
对于青年学者,他更多的是奉献。
博主陈桂华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思想”。李小文在与网友讨论的很多和遥感、地学相关的话题,其实都是没有正式发表的原创性“思想”,他是把发表文章的机会留给更多的年轻人。他所讨论的概率、熵、尺度等内容,其实是将自己的想法无私贡献给讨论的参与者。
这像一个院士做的么?这像一个院士说的吗?
博主黄秀清这样评论他:没当过院士,还没见过院士?在一切都被异化的当代,代表智力和良知的“院士”早已成为某种权力的代名词。见识过太多高坐神坛、指点江山的院士,突然来了一位“不把院士当院士的院士”,很自然,人们会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个“怪物”。当发现“怪物”竟然把“院士高帽”像布鞋一样随意地套在光脚上,老顽童般地开博客店练摊,与三教九流煮酒谈科学、论天下,人们对他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夷山称他为“平民院士”: 本来呢,市长、书记就应该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可在我们这里,市长、书记乘坐一次公交车了解民情,就成为地方上重大新闻。本来呢,院士与大家都是一样的凡人,只是学术成就出众一些,可在我们这里,情况往往是:院士提一次意见,政府官员都害怕;院士在会上一开口,其他人就不敢说话。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李小文这样“沧海横流,方显出平民本色”的院士,才使人们越发地景仰。
博主陈安评论道:李小文先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真正的“人人平等”。我们都目睹过许多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学者回到中国就一副“衣锦还乡”的架势,看到级别不如自己的人就鼻孔朝天,理都不屑理会,可谓把中国传统的“层级观念”发挥得比没出过国的中国人还厉害。
“他太不像院士了。”假如,这样一句话说给他以外的某某院士,这百分之百是个贬义词。但如果是说他,语言便化腐朽为神奇,魅力与崇高就会油然而生,真正的高大上自然伫立在心中。
博主全凯军感慨:虽然他不认识我,但我觉得他是离我最近的一位院士,也是一位真正的院士。
他不争院士
在中国,院士有着无限的光环。有光环就会有人来崇拜,有光环就会有人来借用。
有许多人是削尖了脑袋钻进院士圈的,还有许多人正在想方设法往里钻。
他不属于那类削尖了脑袋往里钻的院士。
2008年,他曾对媒体记者叙述过一段评选院士的情形:“一个老院士告诉我,每次评院士的时候,很多老同学都去找他,推也推不掉,帮忙也帮不上,只能躲起来。他说,有的老同学甚至打电话来说,你不推荐就吊死在你家门口。我当时听了觉得挺恐怖的。削尖脑袋想要当院士的人太多了,所以,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去当院士,更怕去求别人。”
从来没想过自己也会当院士、特别怕求人的他,为什么也能当上院士呢?他自称:可能是自己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多一点吧,这也算是比较硬的条件吧。
他是1999年到北师大工作的。那时他还不是院士。北师大的一些教授觉得,凭他的水平和贡献,他要不是院士,那许多人都不够格。因而多次提出要他申报院士。
他是个怕求人的人,不好意思去敲人家的门。
北师大的一位领导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亲自“押着他”,到一位遥感领域的知名院士那里,希望这位院士能推荐他。而那时,距他在国际上创立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已经10余年了。
2001年,他终于迈入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院士圈。
可以说这是实至名归,更可以说,他的加入为中国的院士称号增添了光彩。
什么时候,像他这样的不争院士、不像院士的院士多了,院士队伍可能才算纯洁了。
他是悲天悯人的院士
他研究的都是高高在上的东西,遥感的大尺度、大数据问题。但他也很接“地气”,关心着世间的芸芸众生。
孙爱武事件就能体现他的爱心。
孙爱武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博士、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并在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工作过。回国之后因种种原因在北京街头摆地摊营生,经常以馒头和矿泉水度日,并自称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2009年11月,在媒体报道了孙爱武的事情后,李小文向孙爱武发出了面试邀请。面试后,他表示,北师大基于孙爱武的学术成绩而乐于聘其为专家,帮助其租房、安家,并开出月薪4800元的专家费。
尽管之后由于其他原因,孙博士到北师大的事情没有成功,但李小文的大爱之胸怀、他的惜才之心可见一斑。
对博士如此,对黎民百姓也不乏之爱。
2009年春天, 一位网友发文,呼吁帮助纹川地震灾民董洪春。地震使这位羌族妇女失去多位亲人:丈夫、女儿、哥哥、侄女。丈夫的二姐和二姐夫也同时遇难,留下一个孩子也由她代养;丈夫86岁的奶奶、64岁的父亲和一个存在严重智障的大姐也需要她照顾。她原被银行雇佣但尚没等到正式上班就地震了,银行倒塌了,她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为了照顾家庭,她急需一份稳定工作。
博文发出后不久,李小文让他所兼职的电子科技大学遥感研究机构(位于成都)的老师和博主联系,通过学校人事部门为董女士在研究所安排一份文秘工作。但董女士实在离不开北川县,她要照顾的人都在北川。最后,董女士的情况经到过地震灾区的地质专家反映到国家地震局主要领导那里,他们请四川省地震局将她安排在北川县地震办上班,事情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尽管董女士没有到电子科大上班,但许多人都感动于李小文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地震灾民,看到了他对社会弱者抱有的同情心。
有人说他是炒作,也有人说他是出风头。
他淡然一笑。
看看他平时是怎样对待学生的吧。
高孟绪是中科院遥感所2008级博士生。小高博士毕业的时候,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归宿。大约是在端午节前后,小高去李小文老师家。那天老师的身体不太舒服,一般礼节性的访问他都是拒绝的。小高到了老师家楼下,打过电话。当老师知道是学生过来时,还是让小高上楼到家里。他了解了小高的情况后,让爱人马上联系一单位看看是否有机会。小高临走的时候,老师夫妇二人还非让带上粽子,安慰说,别着急,回去把粽子吃了先好好过个节。出门的时候,小高的眼泪流了出来。……在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后,他用“师恩难忘,光芒永存”来表达对念恩师的怀念。
他送给学生粽子,为学生找工作,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炒作的成分或出风头!然而,此等小事,却会终生铭记在学生的心中。
博主王海辉对他感情更深,称他“如友如父如兄”。2009年,王海辉到了美国游学访问。出国前,因为家里房子贷款,少有积蓄,到了美国钱很快花光了。当剩下不到100美金,而相关单位还没有把钱打过去的时候,王海辉便在科学网上说了此事。李小文看到了,而正好他的夫人也在美国,他立刻打电话给夫人,让她给王海辉打到账上2000美金。“接到李老师夫人的电话我很感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那时候我与他刚认识不久。”
对于钱,他有一个科学性词语的比拟:线性区和非线性区。一个人挣钱的多寡和幸福感之间是有关联的,开始的时候都是钱的增加则带来幸福感的增长,是属于线性增长的;但当挣到更多钱的时候,钱的继续增加就不会和幸福感同步增长了,“也就那么回事”了。
他平素里生活朴素,布鞋一双,二锅头半瓶就可以立刻找到幸福感。如此,他进入非线性区的时间还比我们普通人要更早些。所以,钱财顷他真是如浮云一般。
他把自己获长江学者成就奖的100万元和获得长江学者奖的20万元设立了“李谦奖”,用于奖励品学兼优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并借此怀念他早已故去的长女。
在他的眼里,钱乃真正的身外之物。
有网友说他是“雪中送炭的暖心人”,还有人说他是“承担和履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的院士。
2008年“5、12”纹川地震,他的家国情怀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又一次得到充分体现。
5月13日。他在博客中替整个遥感界致歉:“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他说:“看见温总理昨天去灾区,飞机上工作的照片,手里拿的还是地图!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吴明说:李老师自己主动兜揽了遥感无法在汶川地震中第一时间对受灾情况进行采样并分析灾区真实状况的责任,其实,此事与他何干?!遥感飞机如想飞赴事发地必须申请层层报批。与那些爱在灾害面前做“事后诸葛亮”或“争功者”的官员和学者相比,一句强负不当负之责任的道歉之语何其罕见和珍贵。
这就是他。这就是黄老邪的性格。
博主杨建军心生感慨:我们不缺学者,但缺这么纯粹质朴的学者;我们不缺大师,但缺这么可亲可敬的大师;我们不缺院士,但缺这么悲天悯人的院士!
他走了,带来了人世间的无限思念与悲痛;他驾鹤西游了,留下了对学者和院士内涵的重新界定。
他,就是这样的人。
(此文部分引用了科学网博客的内容,在此一并致谢。)(原标题:《悼李小文:一个不把院士当院士的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