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21 11:00:11
选择字号:
人口普查:夹缝中求创新
美拟试验多种廉价高效人口普查方法

美国人口普查局人员会配备手提电脑确定准确地址。

对于美国人口普查局来说,未来12个月内开展的实地操作测试将变得异常重要,因为这关乎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即缩减定于2020年进行的美国下一次人口普查的成本。近日,一场关于创新性普查方法的国际会议在华盛顿举行。美国人口普查局局长John Thompson在会上表示,上述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加第一时间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数比例,而这是人口普查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两天的时间里,统计专家就如何在预算紧缩的情况下开展可靠的人口普查充分交换了意见。关于灾难如何打乱原本精心制定的计划,专家也提供了一些警示性的案例。

自人口普查帮助罗马帝国寻找入伍士兵起,它便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美国,每十年一次的普查决定着每个国会选区的规模,指挥着联邦政府几十亿美元拨款的分配,同时为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不过,很多国家都在疲于应付不断增加的成本。例如,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花费了120亿美元,这意味着与1970年相比户均成本增加了近7倍。作为回应,美国国会已经告知人口普查局按照2010年的支出开展2020年的普查。

为了实现从预计成本中缩减51亿美元的目标,人口普查局提出了一个“四步走”策略,包括寻求更新基本地址档案的更好方法,通过允许现场调查员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使现场操作自动化,利用网络增加自反馈率,充分依靠政府在档案中已有的记录。接下来的试验将测试一些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法。

由于人口普查实际上是一项关于居住地的调查,因此更为精确的地址非常重要。2010年,在预计的1.3亿户家庭中,有8000万户回答了调查问卷。此后,人口普查局部署普查员寻找余下的5000万户家庭。工作人员最终找到了3100万户,同时有1400万户无人居住,还有500万户的住址已经变成公司或是虚假地址。

与之相同,较高的自反馈率意味着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和金钱追踪那些对调查问卷迟迟不作出回应的人。例如,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在所谓的“无回应跟进”上花费了大约20亿美元。

在近日由美国国家科学院所属国家统计委员会组织的会议上,与会国家介绍了各种创新方法所起的重要作用,比如摆脱纸张。里约热内卢市巴西地理和统计研究所调查组组长Andrea Diniz da Silva表示,2010年他们就承诺实现无纸化普查,并且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

不过,该项举措并非意味着完全将人口普查“搬”到网络上。在巴西的2亿居民中,只有0.05%的人通过电子方式回答了调查问卷。事实上,这也没有省下钱。然而,“全副武装”的人口普查员利用22万台手持设备完成了对居民的随访,这使得人口普查更有效率,也更加精确。

与巴西不同的是,相较于2002年,无纸化使波兰2011年的人均普查成本大大降低。波兰中央统计局局长Janusz Dygaszewicz介绍说,统计局能够从28个公设登记簿处采集到80%的所需信息。这项变革使普查人员的数量减少90%,并且节省了1100吨纸张。

通过完全依赖类似的行政记录,荷兰已将每十年一次的人口统计变成一项虚拟的普查。荷兰中央统计局的Jantien van Zeijl介绍说,这项举措只花费了200万美元,并且没有部署任何普查人员。她同时表示,1971年荷兰人口普查差点引发公众反对,因为这被视为对隐私的侵犯和钱财的浪费。考虑到这一点,普查过程的近乎隐形是一个巨大优势。

在韩国,对于2010年48%的民众在第一时间选择网络回应人口普查,政府工作人员显得异常兴奋。他们希望这个精通网络的国家可以在2015年做得更好,直到今年4月一起造成约300人死亡且大多为年轻人的沉船事故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大为动摇。工作人员担心,如果有的家庭刚刚失去孩子,关于人口普查的调查问卷会使伤痕加重。

这绝不是灾难性事故扰乱人口普查的首个案例。1948年,当刚成立6个月的以色列正和它的阿拉伯邻居开战时,该国的普查人员不得不到防空洞里调查避难居民。在新西兰,2011年人口普查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毁灭性地震,迫使政府工作人员将人口普查向后推迟了2年。

在美国,2015年财政预算僵局可能会使Thompson的计划脱离正常进程。这可能会迫使Thompson推迟2015年的试验性研究或者从其他项目中挪用一些费用。(闫洁)

《中国科学报》 (2014-08-21 第3版 国际)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