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秉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4-7-22 10:43:11
选择字号:
中国教育报:高校应告别“粗放型”开放

 

今年暑期,高校游火爆。7月19日是清华大学向社会开放的第一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多数游客要排队1个小时才能进入校园。这带火了校园周边黑车、黑导游的生意,有人公开叫价“150元进北大,60元进清华”。

大学校园开放引起如此火爆场面并非假期才有,亦非北大、清华特例。像每年樱花盛开时节,武汉大学同样人满为患。即使在平时,一些高校的体育场馆也是供不应求。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大学坐落在名山佳水之地,如未名湖、珞珈山,社会人士想一睹“芳容”。另一方面是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社会公众对与大学相关的精神生活有着不断增长的需求,希望有更多机会能进校园参观,能到图书馆阅读,能至体育场馆锻炼,甚至能入课堂学习。总之,想尽可能多地利用大学各种资源。

面对这种强烈需求,大学并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正视现实,打开校门。于是乎,武大的灿烂樱花,社会人士有机会一睹;清华等名校的神秘风情,公众也有可能一探。这种态度反映了大学的正确价值立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大学这种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中,似乎两边不讨好。公众觉得大学校园、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各种资源的开放程度不够,收费标准也高。而学校则认为社会成员的无节制涌入会引发校园安全问题,学生也觉得自己使用学校资源的的优先权受到排挤。在权衡利弊之后,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在校园开放方面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其中有的大学在开放之后因种种问题而停止开放了。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起社会对大学该不该开放、怎样开放的争论。

毫无疑义,大学应当开放。对于大学而言,其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服务社会,用校园、场馆等硬件资源,信息、学术、文化、知识等软件资源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何况,公办大学的资源本身就属于公共资源,理应向周围社区的居民开放,由社会共享。而且,这一共享理念是世界各国大学的共识与通行做法,在国外不少大学,根本就没有我国常见的宽大校门、高厚围墙,大学就在社区,社区和大学是融为一体的。

但是,大学不应向社会无条件开放。毕竟,大学资源要先保证本校师生使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在此基础再兼顾服务社会的公益性。由此,大学为了校园安全、生活秩序、教学环境等事关大学师生的根本利益,有权采取相应措施。像清华大学根据校园容量实行刷卡限流入园,也有的高校要求社会车辆在高校校园停留时交纳相关费用。

限制不等于封闭,应当开放也不等于盲目开放。笔者以为,大学既不能忽视社会对其加大开放力度的呼声与要求,当然也不能由此而导致自身秩序困境。对大学而言,做好校园开放工作需要的是更开放的观念与更科学的水平。

大学在观念上要由封闭转向开放。大学的资源并不是属于大学私有的“自留地”,而是属于全民的。因此,社会人员有权进入到大学里面来,享受相关资源。大学要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其所拥有的资源。

大学在管理水平上要由经验转向科学。在目前,谈到校园开放管理,很多大学还是停留在开放等于收钱这一粗放的经验型管理阶段。事实上,大学校园开放应当更加科学化,提高校园设施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比如在人流量的控制方面,可以建立预警机制,公布校园的最大容量、限流人数与起始时间以及每天的实际情况,警示旅行社、游客不要盲目趋赴。比如在体育场馆使用的冲突控制方面,可以设置对本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放的不同时段,以避免两个群体在使用时发生冲突。再比如在安全管控方面,可以引进保险措施,有了这个保障,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笔者还建议实行社会化管理方式。大学将可以开放供社会使用的资源交由社会公益机构管理,地方政府对大学提供相应财政资助,用于给学校设施、市民购买意外保险,配备专业的教练、指导老师和志愿者等。社会成员则按照免费、登记、持证使用的原则进入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场地,这样既维护了大学校园的秩序、安全,又加大了学校开放力度。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原标题:《高校应告别“粗放型”开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