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宝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17 8:55:45
选择字号:
贾宝余:本科高校转型可促进高教结构优化

 

■贾宝余

近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也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全国1200所高校中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这意味着“中国职教升级版”大幕已经拉开。

打造“中国职教升级版”,其实不仅关乎职教,更关乎中国高等教育全局。或许该举动将会促进高等教育理念回归和结构优化,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家整体科教实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现代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一种观点认为,这三种职能是一种线性关系,履行好前一职能是履行好后一职能的前提和基础。这种观点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既然是大学,就应以人才培养、知识传播为重。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性地从事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建立雄厚的积淀后,再面向社会需求做好服务工作。

也有人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职能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不同愿景和条件的高校,可主动或被动地“择其‘擅’者而从之”。如果一所大学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就可以把科学研究作为自身的核心职能。如成立于1901年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旨在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建成的沙特阿普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宗旨是“促进沙特阿拉伯和全球的科技研究水平”,建校时的总资产达到100亿美元。

上述对大学职能的不同观念,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都有深刻体现。线性模式在地方高校的发展中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被教育评价机构定位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的高校,将主要精力用于人才培养。但这些高校并不甘心,“研究型大学”依然是他们的梦想。可以说,这些高校干着教书育人的事,怀揣着科技创新的梦。而上述非线性模式在国家的高教重点发展战略中则得到集中体现,国家冀望一些基础较好的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种冀望转变为从上到下的国家意志和资源配置,一批在国家支持下“盆满钵满”的大学纷纷把科学研究作为核心职能,人才培养则成为辅助。

正是在评价体系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高等教育内部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地方院校的升格冲动。在此过程中,一些行业、专业和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校,逐渐失去了自身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在高等教育大格局中难以找到自身位置;二是一些知名高校的世界一流梦。梦想是大学走向卓越的前提,但大学梦想应与教育理想、教育宗旨、大学理念和社会需求相契合。部分做一流大学梦的高校,把重心放在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上述两种现象的共同特征,就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弱化。

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曾指出,哈佛在追求卓越中丧失了灵魂,这一灵魂就是本科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失去灵魂的主要原因是哈佛迎合市场需求,主要表现是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课程偏离了教育本质,大学生在金钱和竞技体育中迷失自我。在迎合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哈佛与自身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宗旨渐行渐远。刘易斯所描述的哈佛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

研究显示,在1998年至2007年间,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规模均实现大幅扩充,其中研究生教育增长幅度大于本科教育;在2008年至2012年间,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校生数的增长率分别为34%、29%、5%。这一数据为解读历史同期的“人才高消费”提供了注脚。

打造“中国职教升级版”,就是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职业型、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遏制升格冲动,促进其更好地确立自身定位和目标,更好地面向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同时也警醒那些长期做着世界一流大学梦的高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自身核心职能和战略基点做实做好。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

《中国科学报》 (2014-07-17 第7版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