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德
徐光宪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我真正认识他是通过《一清如水·徐光宪传》(以下简称《一清如水》)。我对这部书欲罢不能,先认真看了一遍,又再翻阅了两遍。通过此书,我认识到了稀土对国民经济和国防的作用,也了解传主为提炼稀土所走过的艰难道路,见识到了徐光宪的“为学”与“为人”,并从中受益匪浅。
我读《一清如水》,深觉此书的写作难度远大于一般的人物传记!难在哪里?专业性太强了。比如,要将分离稀土中的镨和钕表述清楚,谈何容易!但本书的表述却能有条有理,易于理解。
书中讲述了徐光宪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串级萃取理论体系的过程。又介绍了在此之后,徐光宪一方面毫无保留地将研究出来的理论和工艺传授给需要的人们,一方面组织撰写出版了175万字的《稀土》(上、中、下三册),让更多人认识稀土、掌握萃取稀土元素的技能。此外,徐光宪还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稀土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运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中国是稀土的最大产地,对稀土资源的保护重视不够的问题,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直至上书国务院总理。最后,国家对稀土资源采取了控制措施,对出口也进行了限制。他还在相关会议上呼吁,希望国家建立稀土资源的储备制度。
除了对稀土的研究,徐光宪还担负着教学工作。他先后开设过“物理化学”“物质结构”“原子核物理导论”等多门课程。在做人方面,或者说在帮助学生和助手进行完整人格的塑造方面,徐光宪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他从不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
面对这样一位极富成就的科学家,面对他学术的“精”与“专”,面对这位治学和做人的楷模,真的要写而且要写好,是很不容易的:介绍要有学术分寸,叙述要实事求是,评价要一丝不苟。在这几方面,本书都颇有特色。
本书从为读者着想的角度出发,尽力把事实交代清楚。比如,我们看到徐光宪从小受到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其中寓教于乐、好奇心和自学习惯的养成等优良教育思想功不可没。有趣的“鸡兔同笼”、变幻无穷的“黑白世界”、神秘的“中药铺抽屉”等引发的联想,是徐光宪一生追求的原动力,这对今天年轻的父母教育下一代,不无启示。
同时,本书细节丰富,信息量大。众多相关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科学家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使读者不仅看到传主生活在丰满、充实、和谐的时空中,而且也能激发起学习的愿望,希望在自己周围也营造如此的环境。
此外,本书的编写经纬也交织成了一幅细腻的画卷,可信可学。它以时序为经线,从童年到晚年,在第一至第七章中介绍徐先生的求学、教学、科研的曲折经历和所作出的贡献。第八至第十一章为纬线,对前七章加以总结、梳理和提炼,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徐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方法、教训和经验以及晚年意图回报社会的几个愿望。重要内容有所重述,使读者能有所借鉴和超越。
本书的编著者较好地做到了以科学的态度为科学家立传,并具特色。
《一清如水·徐光宪传》,郭建荣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7-11 第18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