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30 7:29:34
选择字号:
中科院化学所“杰青”助力科研腾飞

 

■本报记者 甘晓 见习记者 王珊

199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

到目前为止,中科院化学所共涌现了52名杰青,其中包括白春礼、姚建年、万立骏、江雷、赵进才、韩布兴等科学“大咖”。在他们看来,“杰青”既是一种支持,也是一种肯定。

中科院化学所所长张德清坦言,化学所的发展,包括完成“一三五”规划的实施,都离不开杰青提供的强劲动力。

发展得于杰青

“杰青以及基金委的各类项目为化学所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张德清本人也是一名杰青获得者。他认为,杰青不仅支持了获得者本人,更带动了科研团队的成长,“化学所先后获得9个基金委创新团队项目支持,为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科技部科技信息中心统计显示,化学所发表SCI论文数、论文被引用篇数、篇均被引次数已连续多年居于全国科研机构前列,高水平论文数不断增长。近十年来,化学所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35项,推动和引领了化学前沿领域的发展,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常跟年轻的科研人员说,科研从申请基金开始。”张德清说。

近年来,化学所力争在分子反应基础与器件、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三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重点培育绿色制备新方法和新技术、化学储能与能量转化、环境污染分子机制与控制、重大疾病分子机制与预警、智能响应性功能材料等五个方向。“三个突破、五个重点方向的领军人物都是杰青,他们在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张德清说。事实上,化学所的“一三五”规划都离不开杰青的支持。

支持源于杰青

1999年,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杨士勇以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向获得杰青的资助。

“当时,基金委材料学部每年资助约20名杰青,其中高分子材料学科每年只有两个人;杰青结题时18人中只有2人获得‘优秀’, 我是其中之一。”杨士勇告诉记者。

2002年起,杨士勇与杭州泰达实业公司合作,启动了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产业化技术研究,于2010年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国产化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厂家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其产品将广泛用于输配电设施、航天、航空、空间等许多重要高技术领域。

杨士勇坦言,尽管当时杰青的影响力没有现在大,但对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确实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今年,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计划在两年内再建设6条高水平薄膜生产线。“工程完成后,每年可达到1000吨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能力,约3.0亿~3.5亿平方米。”杨士勇言语里满是兴奋。

肯定来自杰青

提起绿色印刷,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宋延林的名字已经耳熟能详。

十多年前,宋延林带领团队无意中闯入印刷领域,从此与印刷结下不解之缘。2004年,他在国家项目支持下开发出可与国外知名品牌媲美、但价格仅为其1/10的打印墨盒。

然而,我国印刷行业污染严重且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问题,却让宋延林开始了新的思考:“能否用纳米材料通过打印研发出无须感光冲洗的绿色制版技术?”

要实现这一想法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液滴在固体表面的扩散和转移。液滴在固体表面干燥的过程容易形成咖啡环,影响印刷质量,被称为困扰学界和工业界的“咖啡环效应”。

因此,尽管宋延林提出了想法,但当时并没有几个人看好这项研究。不过,至今让宋延林觉得幸运的是,他获得了2006年的杰青支持。

对于宋延林来说,杰青是一种肯定。“对既有工作的肯定,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条件,使得我对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透彻的研究。”

宋延林说:“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做企业,都必须专注地作出最好的成果或产品,基础研究更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目前,宋延林主持开发的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已建成了完整的绿色印刷示范线。而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环保型塑料印刷油墨,销售额已超过4亿元。

张德清强调,未来,化学所将继续充分发挥杰青等人才计划的引领作用,面向国家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力争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分子科学研究基地和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之一。

《中国科学报》 (2014-06-30 第8版 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