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伟 余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20 12:16:52
选择字号:
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引领油菜产业新变革

 
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后,菜籽实际亩产可达210公斤,每亩种植收入1155元,扣除成本每亩485元,每亩纯收益670元左右,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收益约755元。
 

鲁伟摄
 
■本报记者 鲁伟 通讯员 余波
 
5月15日,湖北公安县夹竹园镇,万亩油菜示范田早已结荚成熟,远远望去,依然可以勾起人们对昔日油菜花海盛景的联想。
 
一大早,来自机器的轰鸣声就打破了田野原有的平静。和洞真村其他人一样,今年73岁的刘敬光早早地就来到村里的油菜示范田,很快,在他身后就围满了前来看热闹的村民。
 
远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会的横幅格外醒目。前来参展的播种机、农药喷洒飞机、联合收割机等一字排开,对于这些“大家伙”,刘敬光并不陌生。
 
“去年这种飞机来过几次。”刘敬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用飞机喷洒农药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它可以根据需要加大农药浓度,而不用担心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
 
因为机器使用率的加大,已过古稀之年的刘敬光依然种了两亩油菜田。受多雨天气影响,虽然今年的收成只有去年的八成左右,但刘敬光反而对来年充满信心。
 
“比起过去人种田,现在真是安逸多了。”刘敬光看着远处的油菜田,这片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地方,正在上演飞机喷洒农药、收割机收割的繁忙景象。
 
日益增大的供油缺口
 
让农民重拾种植油菜的信心,是行业主管部门和油菜科研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数据显示,过去20年,我国植物油消费量从763万吨增长到3081.4万吨,而近5年来,我国植物油年产量均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2013年的约40%。
 
“这是维持社会基本需求的红线,是保证我国植物油供给基本安全的底线。”在5月15日召开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指出,逐年增大的食用植物油供需缺口,导致油料已成为我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最大的大宗农产品。
 
“破解当前我国油料生产发展徘徊不前的难题,油菜增产希望最大。”陈萌山认为,油菜作为冬季油料作物,主要利用冬闲田生产,不与水稻、粮食作物争地,生产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目前国内油菜生产仍以手工为主,油菜主产区的机耕率仅为37%,机播率仅20%,机收率仅16%,每亩用工达10个左右。
 
“机械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油菜产业发展的三大顽疾之一。”据陈萌山介绍,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油菜生产费工、费时,极大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亟须加强油菜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研究,通过科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机械化的产业变革
 
2012年,农业部将油菜纳入到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计划,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一起统一部署了增产模式攻关。中国农科院也随之启动“油菜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
 
作为该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围绕高产、高抗、高效和机械化目标,开展科技攻关。
 
“长期以来,缺少适于机收的品种是制约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重要瓶颈。”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王汉中介绍说。据了解,油料所选育的中双11号,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强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也是目前最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
 
目前,油料所联合相关单位在湖北、湖南、江西建立了5个核心示范区达千亩以上的中双11号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基地。
 
据王汉中介绍,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集成品种、机械装备、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等5大领域的9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油菜生产种、管、收等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以公安县为例,每亩平均用工量从传统模式的10~12个减少到不到0.8个,从种、管到收,整个生产环节农民基本不用下田,实现了农民轻松快乐种田的美好愿望。”王汉中说。
 
对于机械化带来的巨大变革,农民出身的刘敬光感触颇多,“过去一个人一天也只能收割1亩田,现在用机器最多十几分钟。”刘敬光说,以前收割完之后还有很多工序,而机器在收割过程中就能同步进行。
 
在现场,记者还发现,收割机在作业时,可以将油菜秸秆就地粉碎,并喷施复合生物菌剂加速秸秆腐解,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后季菌核病发生。“这将改变农民焚烧秸秆的现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王汉中说。
 
冬闲田的产业机遇
 
在夹竹园镇,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专家为油农算了一笔账:传统油菜生产每亩成本大约985元,每亩收入约900元,农民每亩亏损85元;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后,菜籽实际亩产可达210公斤,每亩种植收入1155元,扣除成本每亩485元,每亩纯收益670元左右,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收益约755元。
 
相比农民的直接收益而言,更大的产业机遇还体现在长江流域丰富的冬闲田资源利用上。
 
据测算,长江流域约有1.5亿亩冬闲耕地和滩涂,如果有效利用,可扩大6000万亩发展油菜生产。而在我国北方寒区,具有一个潜在的冬油菜生产带。这个区域西起新疆的伊宁、东至黑龙江的绥芬河,经试种可发展的面积达1000万亩,如果将其中40%全部用于发展油菜生产,则全国油菜面积可增加400万亩。而且种植油菜后的土壤有机质增加,有利于后茬粮食作物生长。
 
早在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曾指出,若把长江流域的冬闲田资源用来种植优质能源油菜新品系,将相当于每年可造1.5个“绿色大庆油田”。
 
在得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菜全程机械化和增产增效模式研究进展后,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给予高度评价: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油菜高效机械化生产积累了经验,而且为更好地开发冬季农业资源提供了新路子。 (原标题《油菜产业奏响机械乐章》)
 
《中国科学报》 (2014-05-20 第7版 制造)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