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展慧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4-21 10:15:26
选择字号:
人民日报:学术个性,会影响什么
 
■学术个性很难刻意培养,但可以肯定的是,尊重差异、鼓励质疑的科研风气,一定会让更多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冒出来”
 
前不久采访了一位科学家,他在讲述自己的研究经历时说到:创新很多时候就是研究过程中的灵光一现。这种灵光与科学家个性化的学术思想体系有着莫大的联系。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创造性活动,如果没有科学家的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如何于未知处发现宝藏?这种原创性的发现,离不开科学家独特的学术个性。这种学术个性,包括独立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体系,往往会产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基于实际研究的异想天开。
 
DNA结构模型的发现就与科学家的个性密不可分。英国的两位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长期研究DNA分子结构,并最先拍摄到了非常清晰的X射线衍射照片,里面蕴藏了DNA结构的许多证据。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近在咫尺的真理,他俩未能打破思维定势、迈出“人类的一大步”。当这张照片到了年轻的博士沃森和克里克手里,却点燃了这两位的思维火花。他们大胆假设:只有双链的DNA才会显示出这样的清晰漂亮的图形!经进一步研究,这一假设最终得到验证。
 
许多成功的科学家正是凭借自创的技术体系,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重大突破。比如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3位得主,为了攻克免疫学中的难题,都建立了各自的技术体系。又如,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建立了果蝇与先天免疫研究体系,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建立了突变小鼠诱导体系,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建立了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免疫功能分析技术体系。这些学术体系对他们的创新性科学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难发现,创造力丰富的科学家,往往都具备鲜明的个性化学术思想和独创性的技术体系。有科学家直言,中国之所以缺少科学大师、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与学术个性缺失不无关系。
 
如何培养学术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笔者采访的那位科学家认为,学术个性的形成往往源于科学家的教育背景、国家文化、生活经验和科研经历,很难遵循某种方式刻意培养。但可以肯定的是,尊重差异、鼓励质疑的科研风气,一定会让更多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冒出来”。让创新力旺盛的年轻人敢于提出人所未言、人所未见的大胆假设,会孕育更多科学的灵光。同时,应多鼓励不同科学学派的发展。正如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沃森所说,给朋友展示科研文章得到的往往是附和,而竞争对手则会花费所有的时间去证明它的错误。
 
当然,学术个性的背后,仍然需要共性,那就是科学家甘于寂寞、坚韧不拔的潜心钻研。科学家的灵光一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自己对所研究对象本质的深入理解。共性与个性碰撞,才能激荡出科学的火花。(原标题:《科学家的学术个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