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郭康
今年,是英国化学家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获得诺贝尔化学奖50周年,也是这位国际晶体学界的传奇人物逝世20周年。
1964年,她因在晶体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成为继居里夫人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之后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三位女性,也是第二个独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第一位是居里夫人。一年之后,她获得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功绩勋章,成为继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勋章的英国女性。
1910年霍奇金出生于开罗,在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她就迷上了晶体。
小学“自然”课上,老师教学生们用不同化学成分混合来生成晶体。霍奇金在随后的几天里观察着晶体逐渐显现,像珠宝一样有着许多切面,璀璨闪光。她被迷住了:“我这一生为化学和晶体所俘获。”
1928年,霍奇金进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攻读化学专业。一天,她读到了一篇最新论文,其中全面阐述了以X射线衍射观察到的晶体结构。霍奇金的科研灵感随之激发出来:物质由原子构成,那原子又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呢?石墨和钻石都由纯碳组成,但前者软到可以用来写字,后者却是世上已知最硬的材料,其间的区别显然在于原子的组成方式。那么,也许通过了解更复杂的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就有可能揭示生命的奥秘。
霍奇金的学士论文研究课题正是X射线晶体学,最终她以出色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1932年,她慕名来到剑桥的贝尔纳实验室。作为学界翘楚和良师伯乐,贝尔纳给了霍奇金不少点拨,还让她的名字多次出现在这位导师的论文上,帮助这位新秀在学术界得到更多关注。
1934年,霍奇金重回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任教。正是在这里,她首次制备了胰岛素分子结晶。后来,霍奇金转向青霉素研究,并于1945年最终确定其结构。正是基于她的这一成就,制药公司才得以开发出许多种半合成的青霉素,以适应不同需要,也因此我们如今才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来维护健康。
1955年,她又成功确定了维生素B12的结构。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授予,也正是表彰她对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结构的发现。
在霍奇金生活的年代,社会环境并不鼓励女性接触自然科学。但幸运的是,她有一位睿智而有远见的母亲。母亲非常重视对女儿的培养,还买来科学家写给青少年的科普书,给孩子的求知欲“解渴”。
也许是受母亲影响,在婚姻生活中,她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并且坚守着自己作为妻子的角色,从未因自己事业上的成功而看轻丈夫。
霍奇金荣获诺贝尔奖之后,伊丽莎白二世决定代表英国王室授予她英国功绩勋章,然而,霍奇金则要求等到丈夫回复后才能同意。对授予霍奇金功绩勋章一事,英国王室久久等不到答复。辗转拖延后,常年在国外工作的丈夫终于有了回应——同意妻子接受这份荣誉。于是伊丽莎白女王最终在1965年将这枚勋章颁发给了霍奇金。
除了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她还努力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特别是促进中国、印度、非洲等地的科学家与国际同行交流。她也堪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科学家对胰岛素的研究,得到了霍奇金的关心和帮助。中国开始研究胰岛素的几位重要科学家如廖鸿英等人都先后在牛津大学霍奇金的实验室工作过,受过她的指导。
据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顾孝诚回忆,霍奇金对胰岛素晶体结构开始研究远比中国学者早,进行研究工作的时间也远比中国学者长。中国以青年人为主的学者们在上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工作时,她已是国际知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顾孝诚表示:“她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大师。她豪爽、大度又毫无保留地与我们交流一切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数据;她还会长时间坐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旁若无人地伏案沉思,把她从牛津带来的大卷电子密度图一张张地摊开来与我们的图仔细比对,手执铅笔亲自记录,她常低声哼着一点音乐,但任何细节都逃不过她的‘鹰’眼。”
霍奇金于1972年首次在东京举行的国际晶体学大会上宣布:中国蛋白质晶体学研究的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一样高。胰岛素晶体的最好电子密度图在北京,而不在牛津。
随后,她又努力把中国国家晶体学会纳入国际晶体学会的大家庭。
1978年,中国国家晶体学会被接受为国际晶体学会的成员。在会见中国代表团时,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似的,挥舞着胳臂大声说:“我们终于有机会来回报中国人民对我们的友谊,有机会来确认中国晶体学界在蛋白质晶体学方面的出色贡献!”
在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上应有的承认与荣耀。她帮助中国学者逐渐回到晶体学的国际共同体中,并以80多岁高龄、不顾病弱的身体坚持参加1993年北京国际晶体学大会。
《中国科学报》 (2014-04-11 第12版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