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辛)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清洁空气科技创新论坛上,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程金平表示:“根据上海不同区域霾中颗粒物的情况,可以有效地分析霾中颗粒物的来源和形成机理,这将有助于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或者制订相关政策来防止雾霾的形成。”
根据对上海雾霾天大气颗粒物进行的15层分层取样监测和分析发现,粒径为10~18纳米的新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当,占PM2.5的13%,这些微小颗粒物生成后容易被现存大粒径颗粒物吸附,或与其他新生颗粒物相碰并组成较大粒径。程金平认为,了解这些微小颗粒物的组分可以进一步了解雾霾的具体形成机制。
程金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上海主导风向影响,城市PM2.5浓度区域分布西北高东南低,轻度霾污染主要来自本地,重霾污染主要由本地生产、形成和外地迁移扩散“里应外合”造成。而由于二次污染物中铵盐的形成对环境要求较低、形成速度较快,因此,科学家们发现,当污染物中铵盐浓度高于硫酸盐或硝酸盐时,可以得出主要污染源来自本地的结论。这些研究将帮助科学家绘制越来越清晰的雾霾形成“图谱”,将对污染物的控制与管理带来帮助。
此外,相关专家还表示,除了油烟、烧烤等排放,从油漆涂料、除臭剂、樟脑丸到化妆品,多种生活污染源都已成为PM2.5细颗粒物源头之一。甚至化妆品等个人护理用品中的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一些添加剂都存在潜在的环境危害。上海交大教授王文华表示:“比起工矿、农业、交通、建筑等,这些污染源难以估量和监控。”
《中国科学报》 (2014-04-09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