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眼库捐赠眼角膜首次入境青岛 |
谢立信院士团队精心手术让十位患者重见光明 |
(科学网 廖洋 郭振报道) “我终于有了明亮的双眼可以上学了!” 4月7日,家住莱阳市的15岁初四女孩丽慧高兴地告诉记者。记者从青岛眼科医院了解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眼科医院院长谢立信教授团队亲自为小丽慧左眼做了角膜移植手术,使她重见到光明。而她新换的“眼睛”来自遥远的美国西雅图国际眼库,捐赠的10只角膜跨越太平洋,从美国西雅图空运到青岛,这是目前青岛市接受的最大一批眼角膜捐赠,也是来自国际眼库的眼角膜首次从青岛入境。
“点亮”希望
美国角膜植入10位患者眼中
家住莱阳市的15岁初四女孩丽慧不幸患上了双眼圆锥角膜,疼痛、畏光的小丽慧无法上学,辗转国内多家医院没有可供移植用的眼角膜。
4月1日下午,承载着来自美国西雅图的10只眼角膜的航班徐徐地降落在青岛流亭机场。
由于人体器官入境手术复杂,而且角膜从人活体上取下后的细胞存活期大都局限在十天时间左右,青岛眼科医院工作人员火速赶到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海关工作人员快速核对相关资料并为角膜入境开通“绿色通道”,青岛眼科医院医生完成了爱心接力。
“国际眼库捐献的10只眼角膜空运抵达青岛,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漂洋过海爱心大接力。”青岛眼科医院眼库主任高华副教授说,“非常感谢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等相关部门为本次捐赠做出的巨大努力。”
当晚11点,青岛眼科医院手术室仍灯火通明,谢立信团队忙而不乱,角膜病科全体医生加班加点,将这批漂洋过海的珍贵的眼角膜被植入患者眼中。
谢立信说,青岛眼科医院角膜病科代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只要有眼角膜材料,手术都很顺利成功。
苦盼九年
大洋彼岸飞来“光明礼物”
“我苦盼光明九年了,在我48岁生日时大洋彼岸飞来的这份礼物让我对生活充满信心!”在眼科病房,记者见到了来自黑龙江的患者刘家强,他左眼患有“病毒性感染角膜炎”9年,只能在黑暗和摸索中痛苦生活。刘家强来到青岛眼科医院求医,经过谢立信团队的角膜移植手术,用上了这批“洋角膜”,一周时间,他的右眼就看到了光明。
“换上外国人的‘眼睛’,会不会眼睛就变蓝色了?”老刘笑着询问高华。
高华笑着解释说,眼角膜是眼睛前部无色透明的表层,像透明的镜头,上面没有血管,是人眼的主要构成元素,常见的眼角膜症状为眼角膜因疾病、外伤、感染变得混浊,或有其他原因视力就会骤然下降,它像汽车的挡风玻璃一样容易损坏;角膜移植没有地域、人种、年龄、性别的局限,角膜成分都是一样的。
人的角膜是无色透明的,眼珠的颜色其实是虹膜的颜色。色素细胞中色素量的多少决定了虹膜颜色,含色素越多,虹膜颜色就越深,眼珠颜色也就越黑。东方人虹膜中色素含量多,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白人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着血管,所以眼珠呈浅蓝色或绿色。
专家呼吁
角膜捐献者稀少建议人体器官捐赠立法
山东省人大代表、省眼科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史伟云介绍,这是来自国际眼库的眼角膜首次从青岛入境,我国目前因眼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约有400万人,由于眼角膜资源稀缺,全国每年能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的仅5000例左右。
史伟云说,器官移植考验个人生命观和价值观,有时候本人愿意捐献,但家属并不同意,最后关头打了“退堂鼓”。器官捐献是无偿自愿的,呼吁人体器官捐赠立法,另可考虑建立器官捐献基金会,在捐献者自愿的情况下给捐献者属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这绝不是器官买卖行为。
年捐70例
眼库存为零难以满足需求 患者排队等待
高华说,青岛眼科医院红十字角膜库是青岛市唯一一家眼角膜捐献机构,2011年至今,成功捐献眼角膜的捐献者仅70余例。目前,角膜库存为零,而在青岛眼科医院等待角膜供体的登记患者上百位。
据卫生部统计,全国角膜病致盲患者约400万人,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眼角膜供体的不足,每年全国只能进行5000例角膜移植手术,许多患者等待终生也得不到手术机会。
与庞大需求相比,角膜捐献实属杯水车薪。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复明质量好,但制约因素主要是没有充足的角膜供体。目前,国内专业眼库较少,关于角膜捐献的公众教育和人文关怀,也还在努力中。传统思想仍是阻碍人们捐献角膜的主要问题。角膜捐献的不足,严重导致大量需要移植手术的病人错失治疗时机,生命陷入茫茫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