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明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4-4-2 14:45:28
选择字号:
凝聚队伍 梳理问题 重拳出击
青藏高原2014地质年会在京召开
 
(科学网 李晓明报道)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3月28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主办了“ 青藏高原2014 地质年会”。以下为会议的亮点和建议。
 
凝聚了全国青藏高原研究队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全球地学瑰宝,对于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极其重大意义。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在中国大陆,是地球母亲给中国地学界的“厚爱”和“大餐”。中国地学家长期奋战高原, 获得大量资源和成果,取得基础研究的长足进步…。但是, 青藏高原基础研究的重大关键在哪里?哪些是实质性、突破性的重大进展? 解决了哪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以及指导找矿的重大突破? 创造了那些理论? 发表多少“重拳”的文章?有几个被世界公认的青藏大科学家? 在国际青藏舞台上究竟有多少话语权?“中国人在做小文章,外国人在做大文章”的现状, 还要维持多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为此,会前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希望国内青藏高原同行能够借此机会,深入讨论青藏高原的重大科学问题;将国内队伍联合起来,一个个攻克青藏高原的重大科学问题”
 
会议邀请了国内各家青藏高原研究掌门人,包括中科院地质所、青藏所、广州所,南古所、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北京大学,地震局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和国土部有关单位,与会代表328人,来自全国各地22个单位。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在青藏第一线工作的科研单位和院校,尤其可喜的是,除了许多对高原研究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会议聚集了大批青年学者到会,许多人席地而坐,盛况空前。
 
梳理出未来10年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科学问题
 
会议一改过去 “罗马式”会议的样式,对青藏高原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集思广益的大梳理和大集结,开展论坛式的自由交流、交锋和探讨,为未来十年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提供战略思考和促进青藏高原重大举措的实施,以适应社会资源和能源需求。
 
会议组织了3个主题发言和15个专题报告,要求代表本部门主讲青藏高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思考。开展了深入的自由发言和问题梳理,从特提斯洋的俯冲关闭、陆陆碰撞、高原的隆升、走滑作用和深部物质等诸多领域,初步凝聚和浓缩了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12大关键问题。整理、补充和完善后,将作为“建议书” 提交有关科技领导部门。
 
组成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科学研究联盟时机到来
 
许多与会者表示从来没有开过这样好的会议,对青藏高原研究的未来充满希望,对中国科学家走上国际青藏舞台的顶层有信心,对领导和科技管理怀着期待。并认为,集结国内有实力科学家和团队,尽快形成“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联盟”,向关键问题进军,向国际挑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近年,中科院出巨资实施“青藏高原卓越创新平台专项计划”,挺进“西特提斯”,开展阿尔卑斯和伊朗地震反射剖面计划,引起会议强烈反响和轰动效应。金振民院士在会上一再强调“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和“中科院地质所” 是中国地学界的两艘“航母”;地科院的反映是, 但愿我们这艘“航母” 不被搁浅。我们实验室愿意借本次会议的东风,促成全国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联盟的成立;并建议“ 联盟” 与 “ HKT” 会议(国际最重要的青藏会议)接轨,组织AGU的青藏专题讨论会,设计在中国召开国际青藏专门会议,最终使我国的青藏高原的大陆动力学研究走在世界前例。
 
启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计划
 
青藏高原的大陆动力学问题,就是全球的地球科学前沿,更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取得一流成果、走向世界地学前沿的最重要舞台,其重要意义毋容置疑。我们希望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支持“ 青藏联盟”、“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做好顶层设计,设立未来十年 “青藏”研究专项,彰显中国地学“ 重拳” 出击,以“青藏” 为典例的上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召开 “青藏基础研究与资源突破” 的系列研讨会和会商会;制定开展境外合作交流的科学计划,大力加强青藏高原境外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以全球观为引导的科学研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