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炭化米(李意愿 摄)
彭头山文化地层出土陶器(李意愿 摄)
(科学网 成舸 范曼瑜报道) 日前,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湖南常德澧县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百余粒炭化稻米,初步判断来自距今约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早期。据悉,这是目前该地区发现的距今年代最早的稻米遗存,再次为“澧阳平原作为世界稻作农业发源地”的论断提供了新资料。
发掘领队、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李意愿告诉记者,宋家岗遗址炭化稻米遗存是在一处古人类生活区域中发现的,紧邻一处灶坑,集中分布在约4至5平米面积内,同时伴出大量陶片、少量石制品等生活用器,显示出明显的人类食用迹象。
据了解,今年是“中美合作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的收官之年。三年来,中美两国科学家在澧阳平原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先后在杉龙岗遗址发现了彭头山文化中晚期的炭化稻米,在华垱遗址发现了早于彭头山文化距今约万年前的陶片,此次又在宋家岗遗址发现了彭头山文化早期的炭化稻米遗存,为揭开狩猎采集经济向稻作农业转变的“迷雾”向前迈进了一步。
澧阳平原位于湖南省洞庭湖西北岸澧水中下游地区,那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具备人类居住的多种外部条件,孕育了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明——彭头山文化,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有可能的起源地之一。
“种植和驯化水稻、制作易碎的陶器等,都是定居活动的重要证据。”李意愿表示,除炭化稻米外,“此次宋家岗遗址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陶器、灰坑、灶坑、房址等,充分再现了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场景。”
据悉,目前对此次发现的炭化稻米的特征、性质和准确年代的测定,以及该时期的水稻栽培行为和驯化等问题,正在进一步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