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淑艳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3-7 14:06:54
选择字号:
梁小虹委员:中国航天正积极拓展非洲市场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透露,“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拓展非洲国家市场,正在和有关国家接洽,争取今年能有所收获。”中新社发 万淑艳 摄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万淑艳)“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拓展非洲国家市场,正在和有关国家接洽,争取今年能有所收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7日在北京向中新社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份国际商业发射任务单。
 
自1987年中国长征二号丙火箭为法国马特拉宇航公司进行商业发射开始,中国航天“走出去”已历经27年。“期间,中国航天先后完成39次国际商业发射,共成功发射40颗卫星;完成7次搭载服务,共搭载了9颗小卫星;实施6次国产卫星在轨交付。”梁小虹说。
 
中国最近的一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任务是2013年12月21日中国为玻利维亚发射的通信卫星,玻利维亚总统赴现场观看发射,这是玻利维亚拥有的第一颗卫星,属于中国国产卫星。
 
记者查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官方网站公布的发射记录发现,1999年以前,中国的国际商业发射项目主要是和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合作。而进入新世纪后,主要合作伙伴则转为发展中国家,如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土耳其、玻利维亚等国。
 
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美国共和党人考克斯提交了《考克斯报告》,报告中诬陷中国窃取美国导弹和空间应用技术,夸大中国威胁,鼓动加强对中国的高科技禁运。自此,美国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对华高科技出口禁运,美国制造的卫星、航天器或采用美国部件的卫星及航天器都被禁止运往中国,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技术禁运,中国不能发射任何美国卫星或含有美国卫星零部件的他国卫星。”谈及中国航天“走出去”现状,全国政协委员、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如是表示。
 
“美国对中国航天技术封锁和制约越来越严重。”对于这个现状,梁小虹同样感到忧心。他呼吁,人类应该和平利用太空,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不应涉及科技领域,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增强,未来中西方合作才是应有之路,希望未来中美双方能在一些领域里达成共识。
 
但中国航天“走出去”的步伐并未因外来阻力而放缓。“我们现在正在积极拓展非洲国家市场,正在和有关国家接洽,争取今年有所收获。”梁小虹相信,中国航天未来“走出去”的步伐会逐渐加快。
 
梁小虹向记者介绍了中国航天“走出去”的“法宝”:除了价格具有竞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航天在开发国际市场时会从合作国发展科技角度着想,为当地培养航天科技人才,且还会帮助当地政府做很多工作,“这为我们的订单增加了砝码”。
 
“中国人向来讲究以和为贵。”梁小虹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上世纪60年代一样,没有自主技术但又迫切需要发展,中国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他国分享,帮助这些国家发展自己的航天科技事业。
 
梁小虹以2014年下半年即将为老挝发射的通讯卫星举例说,这是一个“整星加地面站”的合同,同时中国还为老挝培训了一些科技人员,发射成功后将交由老挝自主管理,得到老挝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这将是老挝拥有的第一颗通讯卫星。”他说。
 
对于目前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现状,梁小虹表示,世界主要的卫星制造商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因此美国承揽了世界国际卫星发射业务的70%至80%,而中国的国际商业市场还不到10%。
 
梁小虹最后说,中国航天“走出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的卫星制造能力尚欠发达,扩大国际商业发射市场需要火箭和卫星技术同时有竞争力才行,缺一不可。”(原标题:《对话航天人:中国航天“走出去”在困境中前行》)
 
相关专题:2014两会科教之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