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静 陈莹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2-17 13:38:12
选择字号:
华中科大本科生张哲野带博士硕士做科研
 
日前,网上一篇关于“华中科大本科生带博士硕士做科研”的报道爆红网络,一名年仅22岁的大四男生,一年之内在国外核心期刊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美国化学会旗下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各发表论文一篇,另有三篇论文正投至国内外核心期刊,申请国家八项专利。前不久,他的团队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得二等奖。网友们表示:“这是真研霸!”各种疑问也接踵而来:本科生为何可以连续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之星”张哲野。
 
“我只想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新一代的研霸”“未来科学家”,面对同学们给自己取的诸多外号,这个大四男生腼腆地表示:“只不过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两位科学家,凭借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让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张哲野也萌发了研究石墨烯的念头。“在国内,许多专家都觉得石墨烯研究已经做到尽头,很难继续深入。但我相信石墨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张哲野说。
 
前景虽好,但要出成果也并非易事。“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但他却从骨子里爱着石墨烯研究。”同一个团队的在读博士生奚江波对张哲野充满了敬佩,“刚来时,大家介绍他是‘未来科学家’,我第一反应‘不是硕士,就是博士’,根本没想到是本科生。”
 
有时候,张哲野早出晚归,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后来,为了不打扰室友休息,他挪到化学楼一个仅六平方米的办公室,凑合着过了一夜又一夜。“石墨烯是他的‘女朋友’,即使打水、走路,脑袋里也都是石墨烯。”张哲野的室友如此调侃。“什么样的人能出成绩?实验室来得勤的人才最有可能出成绩。”化学学院副教授肖菲说。
 
但就算是“研霸”,也有“没有思路”的时候。“科研必然是伴随着枯燥的,如果不是兴趣,我也不可能撑下来。”碰到情绪低落时,张哲野只要在实验室走一圈,心便平静了,“我只想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研霸”源于拔尖创新平台
 
说起自己的“成绩”,张哲野坦言:“是学校启明学院给了我发挥的最大空间。虽然都是做实验,但这里提供的绝不只是尖端的设备。”张哲野表示,“刚开始,老师提供给你的只有课题,所有的研究都自由发挥,看似无序,但正是这种‘空气式管理’给了学生创新的最大可能。”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自成立起,就面向本科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领导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拔尖的平台是前提,优越的制度是保障。此次挑战杯带队老师之一王帅教授介绍,在启明学院,即使是本科生,也有自己的科技创新实验室,且与科研办公用房同等对待,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更有专职教师对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只要创新性比较强,设计思想好,研究成果就有可能发表在国外高端杂志上。”王帅说。
 
启明学院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并为创新活动提供特别学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竞赛,优秀者还可获得学院资助。此外,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创新教育论坛、特优生沙龙等多项特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研思想,多项优越的制度为推动创新教育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启明学院的学子们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各大学科竞赛中也以高技术含量的参赛作品获得荣誉,并拥有“旋转式抽屉”等多项实用发明专利。
 
在许多大四学生纠结于考研还是找工作的选择时,张哲野却安心埋首于实验室。“就算保不上研,我也不会放弃,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对自己的未来,张哲野充满信心。(原标题《本科生缘何成“研霸”》)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