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琼 周依帆 薛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26 19:49:08
选择字号:
湖南大学:一本校园植物志的美丽与期待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总览》,湖南大学生物学院与校团委组织编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姚琼 周依帆 薛滢

站在湖南大学图书馆顶层的窗户边往下看,古老的建筑被郁郁葱葱的池杉、樟树包围;走进外语公园里的一处长廊,夏天时便爬满了盛开的紫藤。还有岳麓书院老大门内的古银杏,图书馆旁的雪松和丁香,东楼前的杜鹃,东方红广场的石竹……在岳麓山下、桃子湖畔的湖南大学,只要拿起相机一拍,镜头里见得最多的就是植物。只是平时师生们穿梭于其中,早已将它们看做是校园的一部分,很少停下脚步细细去辨认。

然而偏偏有这么几个人,他们希望寻找和记录下校园里的每一种植物。他们用了三年时间,走遍湖大的每一个角落,翻阅了数十本专业书籍,编写团队由最初几个人发展成为一百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的队伍,终于在近期迎来了《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总览》(简称《植物总览》)的正式出版。这本书也成为湖南省高校中第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独立编写的植物科普类书籍。

一本科普读物,记录247种校园植物

《植物总览》内含600多幅精美图片,记录了湖南大学校园内包括变种和栽培变种在内的247种植物。它将湖大校园内的植物系统分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大类,向下又细分了89科。每种植物分别介绍了其中文名、学名、中文科名、别名等基本信息,并参考《中国植物志》等专业书籍对其进行了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方面的描述。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2007级本科生、2011级研究生刘德荣,是编写《植物总览》的发起人。萌生编写校园植物志的念头对他来说颇有些意外。2009年,他和一个学姐一起爬岳麓山,一路上学姐给他介绍了很多种植物。走到一个岔路口时,看到旁边有一排紫薇,学姐便告诉他紫薇也叫“痒痒树”,如果挠它的树干,它就会觉得痒,然后叶子就会发抖。刘德荣不相信,结果学姐就扒开草丛走到树旁,蹲下来轻轻挠那棵小树……时隔五年后,刘德荣说:“我已不记得当时那棵紫薇有没有抖,但我的心确确实实在抖——满满的感动。”这一抖,也便带出了刘德荣编写植物志的念头。

朦朦胧胧地有了要编写植物志的想法,但刘德荣却并未行动。直到大二那年春末,他和同班几位同学在外语公园寻找四叶草时,偶遇为湖大校园园林景观设计和管理奉献多年的田老师。田老师谈起图书馆旁那棵亲手栽种的丁香树,说每一年她都会去看,花总是开得很美,然而去看的却永远都只有她一个人。同学们感动不已,下定决心要编书。随后,刘德荣得到了生物学院院长李杜、书记高耀鸿的支持,便开始征集志愿者组建团队一起编写湖大植物志。

在湖南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建议下,最后成书的《植物总览》,为所有的植物高清图片都加注上了拍照地点。凡是拿到这本书的人,根据图文,便可按图索骥在校园内寻找植物。从天马学生公寓到校区,从岳麓书院到桃子湖,常见的植物几乎都能在书中找到。

一群人,因为热爱汇聚到一起

《植物总览》的编写志愿者团队由百余名来自湖大十余个不同院系的学生组成,后来发展成为“湖南大学植物爱好者协会”。

湖南大学2010级法学院学生陈一和设计院学生刘开辉是这本书的主要排版设计者。在陈一眼里,植物的色彩、纹理无疑是美丽的,但她不想只是看过就算了,“知其名与不知其名的感受是不同的,叫得出名字的花花草草看上去似乎更可爱一点”。

朱琨,则是这本书的主要摄影师。这位湖大建筑学院的大五学生,参与植物编写的前两年,刚好是专业课特别忙的时候,每次出去拍照都是挤时间。当时拍照的工作量比较大,她带着一台尼康单反相机,跟着刘德荣各个季节在校园晃悠。“拍照经常要到草丛里面钻来钻去的,会被蚊子咬;还有窃衣,那种小小的、有点像苍耳的植物,有时候会粘我们一身。”

朱琨是个喜爱植物的姑娘,以前只画过一些植物手绘,通过参与编写这本书,她变得更专业了,也不再“有艺术没学术”,还在生物学院院楼顶亲手种过向日葵。朱琨告诉记者,拍照两年下来,基本上湖南大学大大小小的树和草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最美她都知道了,甚至养成了到了那个季节想到谁要开花了,就背着相机出去拍的习惯。

一份期待,留给校园植物志的春天

从最开始的念头萌芽到初版到如今正式版《植物总览》出版,已经过去5年。正式版的编写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刘德荣说这个过程就是“找植物、找资料、审核、修改、补充、再审核、再修改、再补充……”他们通过请教老师、翻阅《中国植物志》等专业书籍等方式不断地求证校对,才最终定稿。

如果要问《植物总览》最吸引人的是什么,答案或许不仅仅是对于一草一木的记录,也不止于图书背后的点滴故事。实际上,它足够新鲜却并不完美。采访中,几乎每一位编写者都能说出不少对于《植物总览》的改进意见。

近年来,国内大学出版自己的校园植物志、植物图谱已屡见不鲜。从综合记录植物科学描述与草木文化记忆的《燕园草木》,到以植物的原色图谱为特色的《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从独具匠心按照花果时令编排的《南开花事》,到上海交通大学正在编写的植物手册……校园植物志似乎正悄然构成一种新兴的集群现象。

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认为,“目前大的形势是,博物学的恢复在中国已经是时候了,普通人开始有心情关注身边的花草”。当然,具体来说,每个学校的情况各有差异。“一些学校开了个好头,也不排除其他学校跟进的可能。”

《植物总览》的出版给了我们一丝期待——如果每一所高校都有一本自己的植物故事,那各有不同的花间树下,又会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中国科学报》 (2014-12-26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