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忠宁 来源: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2014/12/26 10:48:32
选择字号:
部分高校研究生数量超本科生:扩招泡沫越吹越大

为了考研占座成为高校一景 。 资料图片

明天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略有小幅下降,不过人们对名校、热门专业的追捧依然高热不退。

就在前两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扩招踩刹车,同时又摊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饼”。据教育部官员透露,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数的一半。前不久,教育部官员讲到,“我国大学生规模超过其他国家,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身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这一番言论,被不少专家视为继续加大研究生扩招的信号。

面对旺盛的考研热,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充足的“底气”。不过,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贬值链,研究生培养泡沫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由得想问:研究生不断扩招,是所谓的教育成就吗?我们的人才培养,如何才能越来越好?

功利的考与“任性”的招

在北京海淀区一处小区做出纳的王霖霖提前请了一天假放松心情,她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民商法方向。在北京,将有近7000名考生和她一样报考法律硕士,尽管法律相关专业近几年连续登上各种就业难排行榜,报考的热度并没有降温。

王霖霖本科就读于民大的法学专业,去年毕业时找工作屡屡碰壁,她的好多同学最终选择了和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王霖霖则选择了一份物业出纳工作,住在小区的地下室,一个月三千元工资,她看中的是这份工作清闲,有空备考研究生。“现在想的是能考上就好,将来有什么样的发展,心里也没有数。不过,总比本科毕业时好找对口的工作吧。”在幽暗的地下室中,谈及将来,她的眼中充满迷茫。

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已代替学术成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近日,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圆名校梦(42.8%),接下来是逃避就业压力(33.7%)、重新选专业(33.1%)和进入理想城市(32.0%)。仅25.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考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有兴趣。

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内),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

近几年,985高校、211院校纷纷宣布自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一些教学型大学也不甘落后,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并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办学水平。在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早已超过了本科生。面对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高校资源捉襟见肘。如今年北大、北师大等高校均在招生简章写明,部分专业型硕士生均需自理住宿等费用。

一些导师变身“老板”

就读北京某理工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姜鹏,签约了一家大型国企的科技部门,现在他天天盼的是拿到毕业证,早点去工作。一想到不用给“老板”(导师)打工了,姜鹏心里就泛起隐隐的快意。由于当初在本校保研,从大四起姜鹏已经给“老板”打了三年半工。几年来,姜鹏及其同门帮导师完成了不少项目,每个月导师给他们发几百到两三千元不等的酬劳,“大头都被‘老板’赚去了”。

姜鹏对记者讲道,在他们学校不少导师都会经常在外边接项目,并把项目分解给门下的博士、水平突出的硕士,由他们再带领“老板”门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个小团队工作。与姜鹏有着类似烦恼的在读研究生不在少数。到研究生层次,有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术水平根本就难以提高,这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

12月22日,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谈到导师常常以“老板”自居的现象时,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很多导师把学生当作劳力用,不当学生来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阎光才则讲到,导师不导,很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太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教师把科研排在时间分配的第一位,只有将近30%的老师选择将教学放在第一位,“导师资格审定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也要强化”。

在扩招形势下,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紧张。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培养规模,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忙着扩招学生,却并没有增加教师资源,扩招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导师头上。有的导师手底下带着二三十个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弄课题。”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导对记者说。

在导师越来越“忙”的同时,研究生的论文也越来越“水”。在教师层面,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无心向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撰文称,“无论是设计,还是论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经糊弄很长时间了”,“很多答辩会,就变成恭维大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研究生质量与数量成长不成正比,除了因为扩张带来高校教学资源紧张之外,不少专家指出,也源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刻板和固化。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只是被动地“导师研究什么,就跟着打点什么杂”。“如果学校教育从7岁上学到26岁博士毕业都在被动形式下进行,那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

就业压力下的定位之惑

我国研究生的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然而,提高学历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吗?

这一点,就业市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没有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最终会让学历贬值。现在不同行业对学历都有了明确的个性化评价体系,硕士学历笼统地优于本科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是招硕士干以前本科生干的活,招博士干以前硕士干的活,尽管近几年新人学历高了,技术水平却并没有上升一个层次。”一家IT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对于研究生,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摇摆不定。是按市场规律办学,还是按教育规律办学?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两种办学思路一直在打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这几年,高校纷纷开始招收专业硕士。

学者熊丙奇指出,眼下,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减少学术性研究生规模,调整为专业硕士,而对专业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式和师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甚至出现由于调整为专业硕士,导师所带学生更多、课程要求更低、上课规模更大的情况。

从本科生13年扩招之路来看,扩招不是提高人才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大学本科生扩招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如今,研究生扩招似乎正在重复着本科扩招的老路。

的确,如果大学不做好内涵提升,还无限扩大在校生规模,这就偏离了大学的原来意义。不少学者呼吁,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研究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原标题:大学本科扩招踩刹车,同时研究生教育的摊子越来越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不过,研究生的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扩招带来的是学历贬值——研究生扩招“泡沫”咋越吹越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