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来到山东大学,就下一步双方合作达成共识。记者黄中明 摄□本报记者 朱士娟
“诺奖获得者中很少有中国人身影,中国高等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又该在哪些方面提高?”“不知道!”12日,在山大举行的丁肇中媒体见面会上,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很诚恳地交了“白卷”,年近八旬的他很少对实验之外的事情随意评论。但在他心中却有一个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拿诺奖的人数能与中国人口成正比。
【谈暗物质】 距离发现暗物质只剩最后一项证据
“这么多人!”12日上午11点40分,丁肇中亮相媒体见面会,一身黑色西装,打着蓝色领带,头发几近全白,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幽默风趣,一进场就带着略微惊讶的表情与记者开了个小玩笑。
丁肇中从1995年正式开展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实验,开始寻踪宇宙间神秘的暗物质,而这个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2011年5月16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也是目前唯一永久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具有开创型的大型科学实验。2013年,从不轻易发表研究成果的他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实验结果——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今年9月20日,丁肇中再次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证明暗物质存在的6个特征目前已有5个得到证实”。而在被媒体追问,AMS是否已经发现了暗物质时,丁肇中慎重地说要想证明暗物质存在还需要一段时间实验,目前并没有发现与现有暗物质理论解释相悖的迹象。
【谈实验】 实验的意义在于发现
“AMS项目将来会不会向民用方面转化?”在与丁肇中交流中,记者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完问题,丁肇中先是一愣,紧接着幽默地将记者的问题换了一种问法,“其实你可以直白地问我这个项目费这么大精力,花这么多钱,到底有什么用?”
正如丁肇中所说,AMS项目确实是一个既耗精力又花钱的实验。据悉,仅阿尔法磁谱仪(AMS)就是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科学家历时近18年完成,耗资21亿美元,实验过程可能持续15至20年。“科学很大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丁肇中说,110多年前,物理学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发现了电子和X光的科学家,那时候很多人问它有什么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电子和X光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上世纪四十年代最尖端科学是空间物理,现在也被广泛用在导航等方面,“往往现在我们所用的东西都是以前被认为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从发现到应用一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现在AMS项目是在发现的过程,很难推测将来会有哪些应用。”
【谈诺奖】 期待中国拿诺奖的人数与人口成正比
最近诺贝尔奖成为关注热点,而在最新公布的获奖名单中,并没有中国人身影。1974年,丁肇中和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了新的基本粒子,丁肇中把它命名为J粒子,这个发现让丁肇中和里克特同时成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在颁奖典礼上,丁肇中用中文发表了自己的演讲,这在诺贝尔奖的颁发历史上是第一次。“中国人获诺奖的很少,国内高等教育如何提高?”记者向丁肇中提出这个问题。让人意外的是,丁肇中却回答:“不知道!”
记者注意到,丁肇中在回答“不知道”时,很诚恳,并没有故意“卖关子”。其实,这位在华人中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经常回答“不知道”,他常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除了AMS,我不了解其他事情。”实验几乎是丁肇中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基本没有假期和周末。不过,对于记者的提问,丁肇中补充说,中国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过去曾对世界科学作出很大贡献,而科学落后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他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国拿诺奖的人数会与人口成正比。
山大将继续参与AMS项目探寻暗物质
“参与AMS项目的60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有几个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山大是其中之一。”丁肇中说,他很看重山大人的专注精神,在他看来,如此大的实验项目只有专心才会做下去。媒体见面会上,山大校长张荣透露,山大已与丁肇中教授就下一步合作达成共识,山大会继续参与和支持丁肇中主持的AMS项目,探测和寻找暗物质。
据悉,山大自2004年3月参加AMS项目,由该校程林教授任AMS热系统总负责人,历时7年完成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AMS的热系统。2004年至今,山东大学先后有52人在欧洲核子中心、意大利CGS、欧洲航天技术中心工作,不断为AMS探测器的建造和数据分析做出贡献。(原标题:诺奖少中国人,问题何在?丁肇中山大回答:不知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