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30 12:09:39
选择字号:
数据分析短板让中国“漏掉”近地超新星
我国天文学家正在汇集力量开展后续研究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 1月22日,伦敦大学天文学院发现大熊星座M82星系一颗超新星爆发,这颗超新星距离地球约有1200万光年,是距地球最近、最亮的超新星之一,对研究宇宙暗能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研究人员却没能及时辨认出来,错过了研究其光谱的最佳时机。
 
目前,这颗超新星已经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给出正式编号SN 2014J。
 
事实上,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并非这颗超新星的最早发现者。1月15日凌晨三点多,正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进行试验观测的我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就已经捕捉到其爆发信号。
 
“我们最早观测到的数据显示,这颗星为14.3等星,而7天后,英国观测到的已成为10.5等星。”正在漠河进行数据分析的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南极组负责人商朝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到2014J的国家之一,仅有日本的一个观测点比我国早两小时。
 
“尽管现在每年发现的超新星很多,但距地球如此近的仍十分少见。”清华大学天文学教授王晓锋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发现时间越早就越有利于观测和研究超新星爆发的基本物理问题。事实上,Ia型超新星已被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是研究宇宙膨胀的一杆重要标尺,2011年的诺奖就与该类超新星有关。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只有引力,宇宙最终命运肯定是收缩。正是借助于对这类超新星的观测,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在膨胀,并由此推断出暗能量的存在。
 
2014J属于Ia型超新星。据介绍,当前关于Ia型超新星的爆发机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目前,天文学界对于其爆发机制至少有三种可能的理论推理,且每一种类型都与白矮星——“中小质量的恒星燃烧到最后留下的致密残核”有关。
 
“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爆炸比较均匀,爆发亮度基本相同,因此被天文学家作为研究宇宙暗能量的‘标准烛光’,但天文学家对这类恒星爆炸的原理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王晓锋说。
 
这次近距离Ia型超新星的出现,无疑给天文学家认识暗能量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遗憾的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建成天文学大数据实时分析系统,导致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星空异常,错失了最佳研究时机。
 
对此,王晓锋表示,这颗超新星的爆发过程仍在进行,最亮时可能达到8~9等星。目前,我国天文学家已经调用了河北、云南等望远镜阵列,对这颗超新星展开后续研究工作。同时,我国也正在筹划建设新一代实时数据分析系统,将来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星空异常,捕捉最佳研究时机。
 
《中国科学报》 (2014-01-30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