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区内,人头攒动,正如一位网友在微博写道的:“主题展”有血有肉很丰满,小伙伴们,快来国博“遇见”科学家。摄影:李星杰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这是我的老师。”8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佳洱在一张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老照片中,看到了周培源、赵忠尧、彭桓武、钱三强……
“展览展出了我在《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上发表的题为《罗沛霖:党派我去留学,我要对得起党》的采访稿。”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曾经的采访稿前合影留念。
“哇,这不是潘建伟老师吗?可惜没标姓名。”在一块“量子通信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展板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杨龙很激动,“这是我最崇拜的人”。
从2013年12月15日,“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以下简称“主题展”)拉开帷幕以来,类似的情形一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演。
“看到了你少年时的画,看到了你青年时发黄的成绩单以及中年时的野外笔记,还看到了老年的你带着家人玩老鹰捉小鸡……我不是在看展览,而是在这里遇到了你。”一个网友在微博上写道,“‘主题展’有血有肉很丰满,小伙伴们,快来国博‘遇见’科学家。”
科学家的展览
100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人头攒动,进出的人络绎不绝。
展馆的大厅,有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对着展板在抄东西。
“您抄这个干什么?”记者走过去,看到本子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字。
“感兴趣。”老人淡淡地答了一句,又埋下了头。
展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展览开始到现在半个多月的时间,老人已经是第四次过来,也不说话,只是抄写。
这是一个科学家与科技发展史的展览。
整个展厅按照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设置了“撒播现代科学的种子”“让现代科学扎根中国”“动荡岁月里的科教人生”“新中国·新科学”“在科学的春天里”“走进新世纪”和“结束语”7个章节,运用可视、可听的历史资料,将科学家的成长融入整个世纪国家的发展背景中,用历史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形象、成长过程以及突出贡献。
展览由中国科协牵头主办,涉及中国现当代科学家近700位,近千幅历史图片和上百件历史资料让参观的人叹为观止。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的科研笔记和工作日记、手绘野外考察标本图纸和工程设计图纸、年代久远的打字机等等,从一个个展台经过,像穿越了时间。
“以前涉及到科研和科学技术发展都是成果展,也有少量的科学家展览,但基本上都是个人陈列展。”策展人之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藜说,主题展立足于已经进行了4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群体的演进以及他们的梦想,并对“科技救国、科技强国”有着直观的了解。
“在这4年里应该说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有一些资料积累。以这个为基础,我们做这么一个展览。”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王春法说。
科学家的温度
一幅非常有意思的蜡笔画引来很多人围观:3个穿着红红绿绿的衣服的小孩在嬉戏,两个捂着耳朵,看着胆大的那个孩子点炮仗。图画上署有中科院院士蒋锡夔的名字。
“蒋老有一个小画册本,里面都是他幼年时的手迹。”一方面要符合孩子幼年的绘画特点和水平,一方面又不能画得太差,选择哪幅展出让参与策展的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佳静有点为难。
类似的问题不止一次地困扰着策展的工作人员。
“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有着成果和贡献,有着努力和执着,但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生活和爱好。”张藜说布置展览的一个设想,就是让普通的观众感受到科学家的温度。
展厅里很多展品让人有种惊喜和温暖感。透过展品,你能设想固体物理学家汤定元英文考了零分后的忐忑和失落,也能感受到他被中央大学破格录取后的雀跃和兴奋。当然,你也可以看到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在野外艰苦的环境下手绘植物标本时的用心和认真。
“我学的弹道学,也许兵工署就要来电报请我回去服务。不是中国兵发炮发不准,放枪放不准。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他们不早些请我,不然日本兵早已退还三岛了。”这是1937年在德国学习弹道学的何泽慧写给大姐何怡贞的信,稚嫩的语言不禁让参观者莞尔一笑。
“科学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真。”王春法说,这些可以从他们的笔记中看出来,整整齐齐,字非常小,“这是给我最突出的印象”。
“挑选的每一件展品我们都经过精心地揣摩。”张藜说,很多时候,科学家被塑造成了英雄,关于科学家,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他们的成果,却没有看到他们做事的过程以及性情的一面。主题展在试图传递一个信息,即科学家也是普通人,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努力,“这也是科学家们希望被了解的方面”。
科学家的“科技梦”
展览的尾声有一个板块叫“科技梦”,设计很有意思。一段长长的时间轴上,有着特定的历史事件,对应着不同的科学家的梦想。很多观众觉得有趣,不禁轻轻念出声来。
“中国幅员广漠,倘能医校林立,人人均有普通卫生知识,实为万幸之事。”这是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先驱伍连德的梦想。1910年末,东北鼠疫大流行,他出任全权总医官,力挽狂潮,被称为“东北防疫英雄”。
高中毕业后的钱伟长,兴趣在文史国学方面,然而 “九一八”国难当头之下,他弃文学理。“我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中国人自己先进的武器,赶走凶残的侵略者。”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长,比扫帚还长,子粒比花生还大,很高兴,我就在稻穗下乘凉。”这是“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他说“现实还差得很远”。
“科学家的梦想是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兴波说,20世纪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这个特点更加鲜明。在特定的年代下,他们追求科技进步的梦想紧密地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科技梦’其实就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对此,张藜也非常认同,她说,老科学家们用言语刻画他们对未来中国的期望,刻画未来中国学界的面貌以及未来中国的形象。“伍连德的梦想就是对他所处时代的反映,当时中国的科学,中国的医疗、医学等等各方面还是处在一个很薄弱的阶段。”
“这群人真可爱!”一旁的一个小姑娘嘀咕道。
《中国科学报》 (2014-01-03 第13版 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