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二人将均分800万瑞典克朗奖金。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准晶体”。
2010年,美国与日本三位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 F. Heck),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及铃木章(Akira Suzuki)分享该奖。获奖理由是“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
2009年,美以三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这三位科学家为美国的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的Ada E. Yonath。
2008年,三位美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马丁·沙尔菲)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Roger Y. Tsien(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2007年,德国马普弗利兹-哈伯研究所(Fritz-Haber-Institut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化学家Gerhard Ertl因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独得该奖项。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贡献。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美国科学家里理查德•施罗克。他们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0年,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以及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他们在导电聚合物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综合中新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