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根生 劳彦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3 9:20:04
选择字号:
大石山区毛葡萄的“淘金”路
 
■本报记者 贺根生 实习生 劳彦霖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这里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罗城至今仍为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身居大石山区的农民如何脱贫致富,成了当地各级政府一块心病。
 
8月27日,记者在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土敢屯天霜毛葡萄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看到,葡萄园坐落在石山的山腰,远望是一片绿洲。走近一看,乱石丛中间竖立着一根根1米多高的水泥杆,从石缝中伸出的藤蔓缠绕在铁线上,藤下挂着一串串紫黑色的葡萄,个儿不大,只有小拇指粗,在阳光折射下,晶莹剔透。
 
时值毛葡萄收获季节,十几位村民正忙碌着采摘葡萄。他们用剪子将果剪下,放入筐中,然后将满筐的葡萄送到路边的汽车上。
 
村民韦凤昂说:“这是他侄儿三年前承包种植的两性花毛葡萄,有300亩,今年是第一次收获,估计每亩可收果1000多斤,明年就不止这个数啦!”
 
罗城县副县长覃周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该县种植的毛葡萄已有6.7万亩,其中两性花毛葡萄有3.6万亩,单性花毛葡萄3.1万亩。2012年全县毛葡萄总产量6000吨,毛葡萄种植户人均增收600元,今年总产量估计可达到8000吨。
 
种毛葡萄不仅让石山区农民收入增加,还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广西农科院副院长邓国富说:“毛葡萄在治理石漠化、建设‘美丽广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该院选育的“野酿2号”,多年生长后,一株毛葡萄枝蔓覆盖石漠化山地面积可达1亩,能有效地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的石山土壤流失。
 
“多年前就想寻找一条‘一年见苗,二年见藤,三年见果,以后年年有收’的适宜石山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道路,现在终于找到了!”在参观了毛葡萄园后,河池市扶贫办副主任蒙红宁兴奋地说。
 
罗城人均耕地仅5分。覃周民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着手与广西农科院合作,在毛葡萄上做文章。”
 
罗城是“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自古就有采摘野生毛葡萄酿酒的习俗,2004年还获得“中国野生毛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证书,野生葡萄酒成了该县的支柱产业。
 
野生毛葡萄资源有限,酒业对野生毛葡萄人工栽培的科技需求,让广西农科院与罗城县结成了合作联盟。
 
为选育优良的毛葡萄品种,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从1992年开始,每年奔走在南宁至罗城的路上。从柳微、长安、吉普到皮卡,他们先后用坏了四“代”车型。
 
他们深入山区调查野生毛葡萄资源,开展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终于成功选育出适宜南方石漠化、仿生态栽培的野生毛葡萄品种“野酿1号”、“野酿2号”,实现了组培种苗工厂化生产。形成的配套栽培技术,于1999年在罗城县开始示范推广。
 
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韦绍龙告诉记者,“野酿2号”是世界上首株两性花毛葡萄,可自花授粉,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较强、生长期长、品质好等优点。
 
说到下一步打算,覃周民表示,县政府将从扶贫、石山治理和财政三个渠道,加大对该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广西农科院的合作,争取到2015年全县毛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全县毛葡萄种植户人均增收1000元。
 
《中国科学报》 (2013-09-0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