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2 9:25:54
选择字号:
专家诘问上海液氨泄漏事故:液氨何时让人心安
 
■本报见习记者 李瑜 记者 冯丽妃
 
8月31日上午10时50分许,上海市宝山区丰翔路1258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目前,事故已造成15人死亡、20余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
 
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此次上海液氨泄漏事故的发生原因尚待进一步明确,但事故原本完全可以避免。
 
“这无疑是安全生产的问题。”采访中,相关专家纷纷向国内企业在危险化学品使用与管理层面的诸多问题提出诘问。
 
毒性虽小危害很大
 
作为重要的制冷介质,液氨在工业上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成本低廉且使用范围较广,液氨往往又是制冷企业的首选。
 
“在工作原理上,工业制冷设备和空调的原理一样。”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空气压缩机的作用下,氨会由气态变为液态,并在真空阀的调节下发生膨胀、释放。液氨释放时,会吸走周围热量,使周围温度达到零下30℃以上,从而实现制冷的目的。
 
正是这样一个备受青睐的化工产品,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事故。今年6月,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重大液氨泄漏事故导致120人死亡;自8月以来,广东、内蒙古、安徽等地也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液氨泄漏事件。
 
魏复盛表示,尽管相对于其他化学品,氨气的毒性较小,但一旦泄漏到车间,不但可能引发爆炸,而且工人在吸入大量高浓度氨气后,轻者会因缺氧而中毒,严重者甚至窒息而死。
 
他介绍说,液氨泄漏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氨气的腐蚀性破坏了装置上的某个阀门或零部件;另一方面,在气转液的高压状态下,设备的某些薄弱环节可能被冲破,导致氨气大量释放。
 
“液氨泄漏事故频发或与设备腐蚀有关,或是报警装置失灵,但都存在监控不够严格的问题。”王静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此次上海液氨泄漏事故的发生原因尚待进一步明确,但事故原本完全可以避免。
 
管理不善成老问题
 
为何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环境安全事故会频频上演?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建国向记者坦言,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他介绍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而国内化工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又远远高于国外,且分布地域广泛,产运经济活动频繁,这意味着出事故的几率会很高。” “像液氨、液氯、硫酸这类化学品的市场应用量是十分庞大的,所以发生事故的概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刘建国认为,目前我国的化学品管理制度相对健全,各项法律条文也很清晰,事故的发生还是管理不善的老问题。
 
令刘建国担忧的是,化学品泄漏只是整个问题的冰山一角,“我们目前谈到的化学危险品名目只有3000多种,而市场上的实际化学品种类有十几万种之多。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长期危害”。
 
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在专家们看来,安全意识的强化绝非老生常谈,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他们一直在强调,要对化学品实行无害化安全管理。
 
“所谓无害化管理,就是化学品在生产、使用、运输和废弃的过程中,都不会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在此基础上,要实行预防为主、全程监控、风险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长期预防措施。”魏复盛说。
 
同时,在制冷设备的安全性方面,国产装备的质量提升已迫在眉睫。“这绝不是某一个地方政府就能彻底解决的,需要全国联动才能发挥作用,不把设备可靠性弄好了,这种事故还将发生。”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金鑫告诉记者。
 
“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往往马上出台一些专门的管理规定来限制和整改,这种思维方式是需要转变的。”刘建国说。
 
在王静康看来,防范化学品泄漏事故需要管理者和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次事件和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其他地方要重视起这个问题,防患于未然。”
 
《中国科学报》 (2013-09-0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