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游弋在太平洋5000多米深海海底,为中国在这片国际海底矿区的开采当探路先锋,深海科学能力从基础性研究向应用逐步拓展;中国海警队伍的出现,结束了多年来海上执法“九龙治海”的局面;俯瞰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全部11个沿海省市区已规划海洋开发战略,海洋开发和利用正进入历史新阶段……
无论是海洋经济、科技、生态,还是海洋权益维护、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等各方面,中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以新的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警成立为契机,中国的“大海洋”格局正呼之欲出:“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大海洋”符合历史趋势。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当前全球已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因此,“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大海洋”有现实基础。2012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接近国内生产总值10%。作为海洋大国,中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建设海洋强国已有坚实基础,如今要做的,就是着眼于发展全局,坚持陆海统筹,不让海洋的发展落后于陆上。
“大海洋”也与人们的科学认识高度吻合,并由此获得高度的重视:新设立了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新的海洋主管部门与各海上相关部门之间厘清了各自职责,初步建立了合作共享机制。
同时,与“大海洋”的大格局相匹配,需要一种大胸怀,呼唤一种大气魄,以改变当前海洋领域整体给人的散、弱、小,和较为封闭的传统形象,甚至对海洋主管部门“小马拉大车”的过往看法。目前,海洋经济正努力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海洋生态环境仍面临恶化威胁,无序的围填海造地现象依然存在。
以海洋科技为例,其进步和创新,有助于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瓶颈。近几年来,海洋科技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没有像许多领域一样出现一批创新引领型的重大突破,其中固然有历史和基础积累的原因,但与海洋科技领域缺乏一批聚焦型、引领型的国家重大项目,海洋科研力量散落各家,相对自我封闭,也都有关系。
蛟龙号如今是中国深海科学技术突破的重要标志和抓手,但它的骄人成就或者说是一枝独秀式的标志性意义,实际折射出海洋科技的提升有巨大的空间,海洋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多单位乃至全国上下的大协作。
“大海洋”所需的大气魄,意味着要更进一步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更加合理优化资源分配。区域海洋开发要服从宏观布局和规划,陆海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要有“同吃一条鱼”的意识。大气魄,实际上考验的是如何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智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