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成舸 实习生 史公军报道】7月25日,湖南大学。一场特殊的对话在200名中学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之间进行。对话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这位曾表示退休后最想做青少年辅导员的分析化学家,面对来自湘、桂、滇、贵四省的青少年科学营湖南大学分营的小营员们,没有过多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而是用科学史上一个个故事鼓励他们:唯有实干才能圆梦。
梦想固然重要,坚持实干更可贵
“理想即人生的目标,青少年拥有理想固然重要,但更可贵地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姚守拙开门见山。
作为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姚守拙十分关心下一代成长。他援引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事例来诠释“实干”二字,鼓励青少年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能耐得住寂寞。
对学过高中化学和生物的中学生们来说,门捷列夫和孟德尔的名字无疑是熟悉的。姚守拙却告诉他们:门捷列夫潜心研究了15年之久,才弄清楚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进而发现元素周期表。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也是耗费了15年时间研究豌豆性状,才发现植物遗传基因,他的理论发现后长达17年内都无人问津,40年之后才被广泛认可。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姚守拙引用岳飞的《满江红》,告诫在场的青少年:不要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等年老时空留遗憾。
姚守拙还认为,持之以恒地实践梦想也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并借用悬挂于某徽州民宅中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启迪大家要善于“苦中作乐”。
直面困难敢于探索:姚守拙的创新方法论
“我已经老了,很羡慕你们如此的青春,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年逾古稀的姚守拙深情地寄语青少年。
面对困难,应勇敢面对,要有担当,不要逃避,姚守拙说。他借用英国某哲人所言:“困难是人生的机遇”,勉励这些孩子们。
科学史上,逆境中成才的科学家不胜枚举。以遗腹子身份来到这个世界的牛顿,又惨遭生母抛弃,竟终成一代科学巨匠;毕业后沦为流浪者的爱因斯坦,在困境中提出了光电效应和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甘于13年5800次失败、发明白炽电灯的爱迪生,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
姚守拙认为,国内的教育条件其实丝毫不亚于国外,学生的勤奋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国外学生敢于提问和探索的精神,却是国内所欠缺的。而这正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教育根源之一。
针对在场青少年们“如何创新”的疑问,姚守拙介绍了培育创新和探索精神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发展优化型思维,即对已有技术成果的性能等进行再扩充,日本战后对美国技术的再发展便是一例;二是培育逆向思维,例如对遭到别人否定的结论,可以尝试着设计实验,以验证有无推翻其结论的可能。
提升绿色意识,传承现代文明
姚守拙认为,我国有优秀的人文学术大师,也不乏优秀的科学家,但首先都要学会做人。他嘱托大家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国民道德素质并未得到相应的明显提高,这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
在姚守拙看来,可从三个方面改善这种局面:一是素质教育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既从优秀的文化和历史中吸取营养,又取优秀科学家之精华;二是教育制度上,改变应试教育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误区,德育、智育并举;三是经济发展方式上,应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同时帮助公民从小树立绿色GDP的意识。
曾前往法国和日本留学的姚守拙,还与现场年轻学子们分享了他的求学经历。在法国,他看到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普遍举止文明、卫生习惯良好;在日本,普通民众乘公交时井然有序,给了他强烈的印象。
“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身体力行,做一个传承中华优良传统的文明现代人。”在交流的最后,姚守拙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