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彬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套比较切合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为各高校广泛接受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走向创业道路,需要培养他们哪方面的能力素养,这与学校的定位是否吻合,这些问题考虑不清,即便开设必修课程,也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日前,据媒体报道,今年拥有52万高校毕业生的山东省出现了一个景观:省内高校纷纷加大创业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分量,将其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这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应该说,山东省部分高校的改革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就在1年前的8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山东省高校此次改革更多的是依照要求而行。
整整一年已过,教育部门的这一要求距离实现还有多远呢?至少从现实来看,这条路似乎还很长。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在此项政策公布之初,仅有湖北、河南、吉林以及江苏等不多的几个省份对省内高校作出了相关的要求,今年四五月份,又有重庆等地区对此作出了一些规定。但总体来看,各地对此反映平平。
事实上,从这一政策出台之初,对于目前高校是否有能力开办创业必修课的争议便已出现。如今已过去一年时间,当初的那些争议似乎也并未停止。
体系在哪里
卢强是山东某省属高校团委负责创业教育工作的老师。在此次山东省高校的“调课”风潮中,他所在的高校并没有参与其中。“我们也正在研究这项工作,但距离正式实行还有一段距离。”
卢强表示,目前国内高校在创业教育上,一般采取的都是选修课形式,而一旦将“选”变“必”,改变的就远不止这一个字眼了。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就存在‘教什么’的问题。”他说,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门课程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创业教育牵扯的内容庞杂,如果单纯讲授单一内容就难以形成体系,而如果将所有内容罗列,又很容易做成表面文章。
“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卢强说。
在此问题上,近年来国内相关部门其实一直在进行探索。据长期关注创业教育的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团中央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导师路军介绍,目前全国范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体上有三个,一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发起引进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意为“了解企业”)创业基础课程体系,旨在为学生讲授初级的创业相关知识,课程设置中游戏互动较多,比较生动有趣,但该体系的深度和创业实操性不足;二是劳动部负责完成的SYB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是针对下岗职工的自主创业指导,缺点在于和大学教育的对接度不够;最后是教育部创业指导委员会正在依据去年发布的创业基础课程大纲编写的教材。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套比较切合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为各高校广泛接受的课程体系。”路军说。而当一堂课程没有适合自身的课程体系时,造成的后果便是课堂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我们可以去看那些现在开设了创业必修课的学校,他们的课程有多少是千篇一律的。”在采访中,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坦言,创业教育并不是开设几个创业大讲堂,请几位创业精英讲讲课就能解决的,但国内很多高校的所谓“必修课”就是这样上的。
对此,路军表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健全,根源在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这个学科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广泛认同的“创业教育的学术共同体”。“我们缺的就是这样一大批人——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创业规律提炼、总结的学术素养——他们提出的观点和理念能被大多数人承认。”实事求是地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属于一个幼稚学科,我们距离达成普遍共识还有一段距离。
对于路军的意见,卢强表示赞同。“课程体系缺失的背后,其实是师资的缺失,任何课程体系都是人来完成的。”既然如此,我们的师资状况又如何呢?
师资在哪里
“针对目前国内的高教规模,要全面实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我们的师资规模至少要扩充30倍。”对于师资问题,路军直言不讳。
事实上,教育部的此项规定刚一出台,师资不足就成为了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
据了解,早在2005年8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发起,引自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就在全国实施,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该项目已经培养了近5000名KAB项目讲师,而这些教师就成为了为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的基本师资队伍。但是,面对目前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仅靠KAB项目培养的几千名师资,显然难以满足需求。
以卢强所在的高校为例,该校目前有本科生8000人、这样的本科生人数在国内高校中属于中等。按照100人开设一堂“大课”计算,该校所需要的创业课教师数量约为30~40人。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创业教师可能只有一两人,甚至完全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兼任。
面对教师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大量聘任校外企业家兼职。对此路军表示,企业家就自己的创业实战经验作一两次报告的现场效果不错,但讲座内容往往比较个性化,甚至有一些偏颇,非常不系统;此外,上海某些高校也曾采取网络视频课的形式加以应对,但“这只是一种探索,只能作为权宜之计”。路军坦言,创业必修课还是要立足于高校自己的专职创业师资。
然而,在这方面,高校的工作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
比如,目前国内高校中并没有与创业教育有关的专业设置,而高校师资的引进一般都是依托学科和专业完成的,高校很难仅仅因为一门课程来引进老师。再比如,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创业课程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在兼任,但对于这些人员是属于教学辅助人员还是教学研究人员,依然没有一个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0年5月,教育部就曾向各地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在该意见中,教育部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求积极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做兼职教师,而对于本校教师的培养,则仅仅要求“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在师资培养的问题上,我们很多关系还没有理顺,这极大地影响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靠时间就能解决的。”卢强说。
定位在哪里
如果说,课程体系缺乏的根源是师资缺乏,那么师资缺乏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几年前,曾有一名名牌大学学生毕业后,回到母校门口卖早点,而且小生意做得还不错。然而有校友对于这位学生的评价却是——丢脸。
“这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我们的高校现在最需要思考的,就是我们的学校定位在哪里?我们对创业者的教育定位又在哪里?”在采访中,熊丙奇坦言,师资问题背后就是学校定位的问题,就是学校整体风格和办学氛围的问题。因为“有什么样的办学定位,有什么样的办学风格,就有什么样的老师”。
据熊丙奇介绍,在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学校从一开始就对创业教育有着比较清晰的定位,创业教育也要融入学校整体,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关注学生能力提升。而在这方面,国内高校的思考并不清晰。
“培养学生走向创业道路,需要培养他们哪方面的能力素养,这与学校的定位是否吻合,这些问题考虑不清,即便开设必修课程,也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熊丙奇说,比如创业的重要素质是质疑和批判精神,但我们的高校能够给学生多大的自主空间,能够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发表多少不同观点?
在采访中,熊丙奇坦言,从根本上讲,中国目前缺乏进行创业教育的根本因素。“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将创业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但前提是学校要有办学自主权,在此基础上自主地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并根据这一定位踏踏实实地做一些‘落地’的工作。”但现实是,我们的高校既缺乏办学自主权,又对自身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很容易被喊成口号,无论其是“必修”还是“选修”。
对此,熊丙奇表示,创业教育需要的不是政府“一刀切”式的行政干涉,而是应将自主权交还给高校,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目前国内创业教育开展比较好的高校,并不是那些重点大学,反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一般性高校,这恰恰是因为其所受的政府制约较少,对自身的定位也较明确,这值得我们思考。”熊丙奇说。(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中国科学报》 (2013-07-11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