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8 9:04:11
选择字号:
学生谈王齐华研究员:“顶天立地”做科研
 
■本报记者 刘晓倩
 
“顶天,指作基础研究时,要处在国际最前沿。立地,指研究成果要满足国家的需求,为区域经济作出实实在在的成果。”——“顶天立地”做科研,这是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王齐华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课。
 
李裕琪博士,跟随王齐华已经三年多了,他匆匆走出实验室,摘下防护口罩,对记者说:“我的实验正在反应,有二十分钟时间。”透过玻璃,实验室里有三五个穿着白大褂的学生正在做实验,“老师不在,你们也这么紧张工作吗?”记者问。“我们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除了吃饭,都在这里,周末也不例外。”李裕琪说。
 
在中科院兰化所602组的实验室里,没有人记考勤,同样也没有人偷懒,“王老师以身作则,只要他不出差,一有空就会来实验室。有一次,他刚下飞机就直奔实验室,给我们交代工作,第二天一早又出差了。”研二学生郑菲说,起初,她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并不习惯,“在北京上研一的时候,周末经常出去玩,来这里发现师兄师姐们都泡在实验室,一开始觉得特别扭,时间长了,不来反而不习惯了”。
 
最近,有一件事情让王齐华的学生们很兴奋,“我们老师去北京见习总书记了”。原来,作为甘肃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表,王齐华与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研究员一起,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受到了习近平的接见。
 
“刚来的时候,我们都很崇拜王老师。”李裕琪说,但王齐华却对学生们说:“刚来可以仰视我,毕业的时候咱们起码要平视。”在602组,王齐华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很宽松的科研氛围,他从没跟学生发过火,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会用讨论的方式解决。
 
郑菲说,刚来所里的那段时间,自己一度很迷茫,实验也总是不成功,王齐华发现了小姑娘的异常,工作总结会后把她留在办公室,“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帮我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给我指明了研究方向”。在王齐华的指导下,郑菲走出了迷茫,现在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老师对科研的态度很严谨,一个数据要经多次试验才能确认,他还很喜欢用打比方的方式化解我们的困惑。”李裕琪回忆道:老师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不能浅尝辄止,从事科研工作就像挖宝藏一样,碰到石头就停下了,石头下面的宝藏就挖不到了,因此作科学研究一定要系统、深入,力争走到国际最前沿。
 
在王齐华的带领下,项目组先后承担了二十余项国家国防军工重点工程项目任务和课题,并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能够填补国内空白的骄人成绩。
 
与忙碌的师弟、兴奋的师妹不同,即将离开这个团队的赵盖博士最近有些伤感。“前几天,我们请老师和师兄弟吃了谢师宴,那天我们聊了很多,老师鼓励我工作后要一如既往地做好科研工作。”
 
赵盖从研究生起就跟随王齐华,5年的时间里作出了不少成绩。博士毕业后,王齐华将他介绍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跟随中科院院士赵淳生的团队一起作研究。
 
“科研工作是比较辛苦的职业,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失败。所以,搞科研首先要面对失败,99次失败,也不一定能换来一次成功。我喜欢科研,能从中找到乐趣。因为喜欢,每一次成功都会带来巨大的喜悦。”王齐华说,自己要努力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在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生涯中,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和支持,将学生在事业上的成功看成是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至今,王齐华在摩擦学与材料学领域已培养出博士13名、硕士8名,其中有2人在博士毕业后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在他的培育下,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科研领域、企业界的技术骨干并取得了喜人成绩。
 
《中国科学报》 (2013-07-08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