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华宁 彭丽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3-6-17 13:50:23
选择字号:
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在蓉召开
 
【科学网 顾华宁 彭丽报道】为促进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6月14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省地质学会承办的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开幕。中科院院士李廷栋、许志琴、李曙光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位华人地质学家参会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在致辞中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世界华人地质学家能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破解地学难题,全面提高华人地质科家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树立华人地质学家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二是希望新一代华人地质学家要像老一辈地质学家学习,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人民,积极主动地把世界上优秀的地学成果引进国内,把国内先进的地质成果介绍给世界,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三是希望大陆的地质学家和海外的地质学家针对矿产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现象共同设立课题,共同开展研究,努力破解矿产资源短缺这一难题,努力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做出当代地质学家应有的贡献。
 
美国密西根大学张有学代表海外华人地球科学技术学会、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致辞,期望能进一步促进海内外地质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海内外华人地质学家之间的研究合作,中国地学教学科研能尽早领先世界。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倪师军在致辞中说,当前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希望大家树立同一个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开幕式后,许志琴院士作为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开拓人,在本次大会中带来了特邀报告《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向在场学者分享了她对于青藏高原的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隆升与四川盆地6000米的高差,但是GPS测量揭示龙门山在近代的缩短速率只有<3 mm/a。为此,某些学者用“中下地壳隧道流”观点来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汶川地震的发生机制。而许志琴院士团队通过新的横穿龙门山精细地震反射剖面及4口科学钻探的岩芯研究,揭示龙门山的深部结构为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滑脱和断坪-断坡逆冲的组合构造,上部为向东的逆冲叠覆构造。龙门山的隆升与中下地壳隧道流无关。
 
作为以“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第一完成人荣获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在报告《青藏高原矿产勘查重大进展》中说,自1999年国家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率先开展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以来,全国100余个单位,每年上万人次,突破生命禁区,奋战雪域高原,以4公里路线间距,拉网式穿越整个青藏高原,填制完成《青藏1:25万数字化地质图》,地质路线总长50万公里,面积220万平方公里,历时12年,获得了青藏高原碰撞、隆起演化等海量新数据,确认了21条蛇绿混杂岩帯,解决了一大批重大地质难题,构建了特提斯演化新模型。
 
美国地质调查局周义明教授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也分别带来了报告《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展望与现代热液实验室的建立》以及《2008年汶川与2013年芦山地震的特征及关系》,向与会专家展示了海外华人地质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手段。
 
两天会期里,与会科学家还将就青藏高原生长与资源环境效应,岩石圈结构探测及深部作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能源开采与可持续发展,勘探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学,地下水资源与洁净水供给,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地震与地质灾害,地质遗址保护、地质公园建设与可持续利用,地学研究中的分析与实验方法的前沿问题以及同位素在地质研究中的作用等十二个议题进行163场交流研讨。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新型纳米水凝胶可增强免疫系统肿瘤杀伤力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