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30 9:14:34
选择字号:
深潜英雄再出发 “我的工作请放心”
 
■本报记者 丁佳 陆琦
 
6月初,“蛟龙”号将再度起航,全面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
 
“我们还将继续参与其中。”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载人深潜英雄”们正在为即将开启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积极准备。
 
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慰问了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在随后召开的中国载人深潜表彰大会上,7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杨波、张东升以及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开周3位科技人员获此殊荣。“5月15日,我在无锡做水池实验,调试声学系统。当天晚上突然接到电话,让我第二天赶回北京,后天中央领导接见。”张东升对记者回忆说。
 
距离去年“蛟龙”号创造7062米下潜深度纪录已经差不多过去了一年时间。这一年中,为了保证“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更好的试验结果,在各个分系统状态已较稳定的情况下,研制人员又进行了部分改进,比如声学系统增加了数据自容等功能。
 
“今年不会下潜那么多次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负责的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系统的操作、数据处理、成图等整套流程顺利移交给国家深海基地的相应技术人员。”张东升表示,顺利交接后,他们的工作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1976年出生的刘开周,可以算得上团队的“老人”了,作为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他研发了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蛟龙”号控制系统软件。针对“蛟龙”号大惯量、非线性、强耦合等难点,刘开周和他的同事实现了“蛟龙”号全自动巡航能力,有效减轻了潜航员的劳动强度,其中,悬停定位作业功能更成为“蛟龙”号优于国际其他同类载人潜水器的主要创新点之一。谈到当英雄的感觉时,他却说“称号给了我们7个人,但荣誉是给团队的。只要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会感到非常光荣”。
 
杨波也有着类似的感受。“我们是作为试航员下潜的,但我们背后的支撑力量是一支非常庞大的队伍,包括中科院、研究所,有许多前辈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很扎实的工作。”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的研制中,杨波担任声学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声学系统设备的调试、操作、维护和改进,并作为试航员执行了17次下潜任务,包括全部风险性最大的首次突破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5000米、6000米、7000米深度的下潜。
 
和杨波同为“80后”的张东升说自己是“半路出家”,从2009年开始,他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海上试验,以及历年的技术改进和水池试验,真正做到了“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工作请放心”,圆满完成所有工作任务。
 
回忆这些年携手奋斗的日子,“载人深潜英雄”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蛟龙”号团队,这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杨波说,“现在回过头来反思,在“蛟龙”号上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你最难受、最接近崩溃的时候,如果能坚强地扛过去,就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我在“蛟龙”号任务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将会激励我不断向前。”总结这些年的经历,张东升说,“这16个字,将会伴随我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
 
《中国科学报》 (2013-05-3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