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家平 曾皓 刘爱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28 7:22:28
选择字号:
中科大:从“所系结合”到“协同创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左一)为双聘教授颁发聘书。


 
 
政府、大学、研究所、企业、金融等不同的创新主体,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协同起来,在各自环节上发挥独特优势,才能使自己的能力边界和价值边界得到最大化扩展,同时为创新价值链增辉。
 
■本报记者 蒋家平 通讯员 曾皓 刘爱华
 
突破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从1958年建校以来,就一直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校近年来不断深化“所系结合”,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深化所系结合:科教联盟创新育人
 
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赖良学又多了一个身份——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任课老师。他和其他8位研究所老师合作为大三本科生和研一学生讲授“现代医药生物技术概论”这门大课。
 
本学期,赖良学的课程内容是“肝细胞技术及应用”。每周六他从广州赶到合肥,周日上午为学生授课。“研究院老师主要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新技术进展授课,科大老师偏重于基础课教学,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赖良学说。
 
“每年来校授课、讲座和报告的研究所专家都有200多人次,开设本科生课程20多门。”教务处王晓荣介绍说,单是本学期来科大为本科生开课的就有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的几十位专家,课程内容覆盖了大气科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天体力学、先进光子物理、系统生物学等诸多领域。
 
“频繁从外地来科大工作和授课的科学家们,已经分不清是‘出差’还是‘上班’,俨然都是科大人了。”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周江宁说。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科院1958年创办科大时就确立的办学方针,最初是中科院各研究所对口支援中国科大相关系科专业建设,近年来则在平等、互惠、共赢的原则下形成了更为牢固的深层次合作。”该校党委书记许武介绍说,目前中国科大已与中科院12个分院、23个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21位院士和院、所长受聘兼任科大院系领导,200多名来自各个院所的科学家被聘为兼职博导,每年有1000多名本科生赴中科院研究院所和其他知名科研机构实践学习。
 
从2008年开始,该校与研究所还联合创办了11个“科技英才班”,致力于培养未来15~20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英才班采取本硕博长周期培养,学生本科期间在中国科大进行2~3年的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最后1~2年在研究所学习专业课程,并在研究所导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有效地整合了校所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英才班已招收学生1276人,毕业的228人中有161人保送或考入科研院所和国内一流名校读研,占70.6%,另有56人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占24.6%。
 
共建创新平台:突破协同创新壁垒
 
不同的创新主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因此难免存在本位主义,导致固步自封。为此,近年来,中国科大不断探索“所系结合”新机制、新模式,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组建了17个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在这些新的平台上开展了诸多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其中7个联合实验室已发展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005年,近代物理系与中科院高能所合作共建了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2012年联合实验室晋升为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能所是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国家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中国科大的优势是前沿领域的自由探索,双方可以在项目合作上实现优势互补。”实验室副主任安琪介绍说,仅2006~2010年,双方就共同承担了北京谱仪(BESIII)、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等多项国家大科学工程以及“973”、“863”等重大项目,总经费超过4个多亿,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实验室合作双方定位都很清楚,各自承担的角色也很明确,而且能够很好地遵照国际惯例,做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真正实现了互惠双赢,起到了‘1+1>2’的效果。”安琪说。
 
2011年9月,中科院依托中国科大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组建了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希望利用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密集、物质科学研究基础雄厚的优势,通过协同创新,解决某些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推动核聚变能源、环境、新材料等领域的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大副校长朱长飞说。
 
“中心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种确定的模式。”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副主任陆亚林说,“但我们认识到,不同创新单元之间的合作应注意‘存量共享、增量共建’,要以新的思路搭建并运行协同创新平台。”
 
为此,中心探索“双岗双聘”制度,校院双方各有50名教授、研究员获得“双岗双聘”,进入相关创新单元。中心设立的“协同创新”培育基金,经过两轮专家评审和答辩,已选出9个创新方向项目和6个重要方向项目,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经费支持。“申报该项目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团队必须由双方联合组建,项目本身必须满足国家重大需求。”陆亚林说。
 
促进多元融合:延伸创新价值链条
 
诚然,处理好利益关系是破除体制壁垒的重要保证,但在科大人的理念中,保持开放的胸襟更为重要。如今,中国科大协同创新的领域已拓展到院内外和国内外,牵头组建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先进核聚变能和等离子科学、粒子物理与前沿技术等多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在这些协同创新平台中,由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国科大四方合作共建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涉及到的创新主体最为多元的一个。这个研究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而是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市场之间搭建的一个创新平台,以期推动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基础研究和市场产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如何才能跨越死亡之谷?显然不是让大学直接去开发市场、去做产品,而是应该构建一个很好的通道和创新链条。”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说,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在探索新的机制,通过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变成先进技术;再通过政府支持、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最终找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有效路径,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据悉,先进技术研究院自2012年7月奠基成立以来,已培育、遴选先进技术项目83个,与中科院研究所和英特尔、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等共建了16家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成立了12家科技创新企业,引进注册资金1.2亿元。研究院还正在积极申报建设“未来网运营管理与控制中心”、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国家级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中心及“先进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支撑平台”等国家级、战略性科技平台。
 
“政府、大学、研究所、企业、金融等不同的创新主体,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协同起来,在各自环节上发挥独特优势,才能使自己的能力边界和价值边界得到最大化扩展,同时为创新价值链增辉。”朱长飞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5-28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