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26 8:41:00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称地震后发地质灾害威胁更大
 
本报讯(记者张林)受余震、降雨影响,芦山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威胁也越来越显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卢耀如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汶川地震后发地质灾害的余波一直延续至今,到2011年仍有大规模地质灾害发生,并造成重大人员和物资损失。对芦山震区而言,不仅要在今年的雨季重点防范,明后年对于后发地质灾害的防范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据中科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汶川地震的3%左右,地震对地表扰动破坏程度也远小于前者,但由于芦山震区历史上也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危险区,且一些灾害隐患点很不容易被发现,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连日来,由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崔鹏率领的考察组先后查看了震后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情况。通过初步野外调查,考察组看到的情况亦喜亦忧。好的方面是目前还没有发生大的次生灾害,而令他们担忧的是:一些小规模的地质灾害仍对抗震救灾带来较大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余震的发生无法预测,因此救援人员在经过有滚石、坍塌的路段要格外小心。“在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段应有人值守、监测。遇有险情或风险,及时发出警示。”4月21日下午,包括这条建议在内的其他信息已汇总至中国科学院,并经科学院上报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门。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田廷山进入芦山重灾区已有5天,他在灾区看到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由于崩塌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道路时通时断。“垮塌随时会发生,出现反复的情况很正常。”田廷山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今年已开展部分国土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与成灾规律调查研究,调查历时8年时间,包括云贵高原、川西、湘西、黄土高原中东部等山区城镇地质灾害勘查与风险评价被列为重点。崔鹏指出:“因为地质地理差异,与汶川地震不同的是,芦山地震后一些次生灾害的隐患点更不容易被发现,潜在危险更大。”
 
据了解,芦山地质条件复杂,且和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中部的映秀、北川,并向北扩张。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担心这个断裂带会不会向南扩张,因为断裂带南边的能量一直没有释放。对此,卢耀如表示:“芦山地震印证了我们的担心,应该是断裂带向南扩张的结果。”
 
“对于后发地质灾害的防治,科学上依然比较被动。”卢耀如认为,芦山地震比汶川地震早发生约一个月,当地尚未进入雨季,因此要注意后发地质灾害带来更大的危害。他同时指出,当前需要采取的防范措施就是开辟临时避难场所,转移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地段和偏远山区危险点的居民;对一些能够采取临时措施达到减灾的应尽快部署;同时提供及时全方位的监测预警,特别是对交通线安全及时预测预警。
 
“目前次生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威胁是交通。”田廷山强调,尚未进入汛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真正威胁还没有显现出来,但后续地质灾害的防治将是长期的,而且其影响可能更持久、范围更大。
 
据悉,此次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第一时间作出了预案及部署。成都山地所的专家团队作为最早进入灾区的科学家队伍之一,已迅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据了解,科学院在减灾方面积累的研究成果,以及包括山地所、地质所、岩土所、冰川所、地理与资源所等在内的众多科研单位,均已投入灾区或灾害研究的相关领域,为抗震救灾全力提供科技支持。
 
《中国科学报》 (2013-04-2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