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18 10:03:26
选择字号:
院士探讨空气治理:应对雾霾综合布局是关键
 
■本报记者 黄辛
 
近日,在以“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为主题的第60期上海院士沙龙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孙晋良和来自气象、环保、交通、建设、绿化等部门及上海大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们,就如何对大气污染进行联防治理展开了讨论。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当前“复合污染”进行充分研究,明确污染来源及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基于雾霾天气预警的部门联动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有效应对不利影响。
 
“如今的雾和霾实际上可被认为是同一种事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说。他介绍说,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成的水滴被称作雾,而就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空气中漂浮的颗粒物的密度而言,这些水蒸气很可能在凝结成水滴之前,就已经被固体颗粒物吸附,而这样形成的颗粒即被称为霾。
 
全球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数据表明,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是全球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最高的地区。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表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东部城市群地区霾天气频繁发生,大城市的霾日数超过150天。这主要是本地扩散条件差和上游输送的综合作用结果。”汤绪认为,尽管不能把霾和PM2.5画上等号,但综合数据表明,两者关系很大,特别是出现重度雾霾天气时,PM2.5指数一定是超标的。
 
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符淙斌在模拟了加城市冠层和不加城市冠层的地面风速变化之后,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他说,华北及东部平原30多年来的平均近地风速(1979年~2011年)正在逐渐下降。他表示,治理城市空气污染,应弄清自然气候变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理并进行定量估计,形成如沪、苏、浙三省市及城市群区之间的区域联防。“季风环流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际、不同年代对天气变化和污染传输有强弱程度不同的影响,夏季风的减弱增加了我国东部地区污染积累”,秋冬季节,近地层有稳定的逆温层存在且近地面风力较小,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不佳,易积聚污染物,产生霾天气。
 
此外,专家认为城市布局不合理也会加剧污染,“高楼建造使城市冠层集中出现,明显降低风速、加剧污染”。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王文兴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美国的颗粒物排放达到高峰,这也促使一批科学家研究PM10,并开始着手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到如今已经做了60多年,成效显著。尽管现在这些地方的氮、硫排放量都很低,但控制还是没有松懈。我国自2000年开始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如果以美国为师,过几十年,也能再次换来蓝天白云。王文兴表示:“不要一提到颗粒物就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提早综合布局,坚持不懈。”
 
《中国科学报》 (2013-03-18 第5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