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华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3-15 10:00:09
选择字号:
人民日报:优秀博士生为何选择当中学老师
 
“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在某科学网站上发表的一篇博文引发热议。(《博文:昨夜无眠》)博文中,程教授讲述了自己这位“最有天赋的学生”——晓阳(化名),突然放弃出国攻读博士后、继续做科研的机会,而是和一所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对学生的这个选择,程代展异常心痛,在博客上写下了3000多字的长信。
 
“五年前,他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四年级,可以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从素质上说,他数学基本功扎实,和他讨论数学问题是一种享受。一些需要细想或计算的问题,交给他就好了。少则数小时,多则一两天,一定会给你一个‘Yes’或‘No’的解答。
 
他在科研上的敏感性也很难得。例如在讨论布尔网络可控性时,他首先发现了控制传递矩阵的特性,我们一起,很快导致了一个很简洁的能控性公式。这个公式不久后被两个以色列人重新发现。碰巧我是他们文章的审稿人,我告诉他们:一模一样的公式我们已经发表了。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结果,后续引用也很多。没有他,这就不是我们的了。
 
他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他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十几篇会议论文(至少一半是国际会议)。还有一本和我及我另一个毕业学生合写的专著……他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若干种奖学金,还得了数学院的院长特别奖,得过控制界很有影响的关肇直奖。他才二十五岁!我对他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他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
 
这似乎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在程代展的设想中,晓阳应当一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但临近毕业,晓阳却改变了主意,告诉导师想去银行,或者到中学当老师。去年底,晓阳拿到了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录用函。
 
程代展急了,“博士生去当中学老师,是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尤其是数学专业的博士生,经过这么多年的专业训练和积累,只有少数人才能走到这一步。作为导师,我费尽心力将他带到学科前沿,他却要放弃这一切,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教学工作?”
 
得知晓阳要签约,程代展和他谈了两个钟头。“好话坏话都说尽了。好话是:‘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坏话是:‘年轻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怎么可以向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可不管程代展怎么说,晓阳只重复一条理由:“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之后,程代展还请来研究所德高望重的院士以及年轻同事们,对晓阳轮番劝说,却都没有用。
 
晓阳签约的那天晚上,程代展写了这篇3000字的博文,最后的结尾是:“现在的我,是又一次‘哀莫大于心死’。可谁能告诉我: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这封信的反响之大,令程代展和晓阳都始料不及。“大材小用”、“清华博士教中学,太屈才了”、“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流失”……各种议论铺天盖地。
 
有人反对:“这些年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太多了,‘大学生竞聘掏粪工’、‘硕士生争当清洁工’,国家和学校对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培养投入不菲,这些人却因为稳定、编制等原因放弃专业知识与能力,这是对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浪费……”
 
有人赞同:博士生无心科研而有志于教学并非大材小用,不仅不是对国家多年培养投入的浪费,反而是真正的才尽其用。他会将自身所学和自身经历都分享教授给他的学生,不仅教给了他们知识,同时也教育学生少走弯路。对学生而言,如此榜样势必形成良好的引导,更有助于他们正确择业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也有人探讨深层次原因:“现在的工资太低,确实存在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的现象”,“社会潜规则盛行,就业不公,人才上升通道狭窄都导致怀才不遇”……
 
日前,记者联系上正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做短期访问的晓阳,他说:“有些朋友认为我屈才了,不过我倒是认为如果能当一名优秀教师的话,贡献并不比优秀科学家小。我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我希望自己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晓阳表示,对去中学当老师充满期待,他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原标题:博士后当中学老师)
 
相关专题:“逃离”科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