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2-28 7:53:50
选择字号:
袁道先院士:南方地下河治理重在群众参与

袁道先

 
■本报记者 甘晓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今,“生态文明”已成为地质学界的一个关键词,如何处理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
 
近日,和岩溶地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中科院院士袁道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南方地下河污染已成为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问题。
 
鉴于南方地下河的地质特点及石漠化治理的经验,袁道先呼吁,南方地下河治理迫切需要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岩溶洼地是岩溶地区一种常见的封闭状凹陷地形。由于省去了挖掘工程,洼地成为当地天然的垃圾填埋地。然而,洼地底部往往有地下河流通过,而岩溶地区成土作用弱、水土流失严重,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很快便向洼地底部的地下河渗透并造成污染。
 
前几年,重庆主城区附近的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污染问题被曝光,但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十几年前本是风景区,后来上面垃圾投进去,下面污水灌进去,彻底变成了臭水沟!”袁道先痛心疾首地说,“这样的行为等于自杀!”
 
“不仅在重庆,像广西、贵州、云南等典型的岩溶地貌地区,许多天然洼地遭遇不幸,地下河因此受到连累。”袁道先表示。
 
和地下河污染一样,石漠化也是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顽疾之一。袁道先认为,岩溶地区地下河污染治理应当吸取石漠化治理的经验。
 
从2008年起,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在100个石漠化县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如今,石漠化综合治理已卓有成效。
 
袁道先认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重点在于调整农业结构。他在调研中看到,岩溶地区的老百姓不再种植需大量刨土的农作物,而改种花椒、金银花一类的经济作物,不仅使水土流失得到缓解,农民收入也提高了。“老百姓乐意这样做。”
 
同时,袁道先强调,和北方地下水隐蔽性高、技术难度高相比,南方地下河隐蔽性不强、流动快,治理难度相对较小。因此,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是岩溶地区地下河污染治理的关键。
 
2007年,袁道先联合七名院士,提出了《防止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河变成“下水道”的对策与建议》。报告认为,一方面对这些地下河的开发利用程度甚低,另一方面它们正逐步变成各地排污的下水道。
 
袁道先告诉记者,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批示,但至今仍未落实。在云南调研时,他曾听过一个荒唐的故事:一名县环保局局长竟然把往岩溶洼地里填埋垃圾当做“先进”经验,向兄弟单位介绍。
 
对此,袁道先表示,群众参与必须干部先行。只有各级地方政府意识到地下河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才有可能在群众的共同参与下破解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因此,除了调研,袁道先也乐此不疲地向地方政府和群众普及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知识。此外,他希望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厌其烦地报道、监督、普及知识”。
 
《中国科学报》 (2013-02-2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