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黎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2-22 10:19:25
选择字号:
美专家建言空气污染治理:除霾须有“三股风”
 
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近段时间常常被阴霾所笼罩的现象成为美国媒体新闻报道的主题之一,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均有相关的内容。针对中国部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和治理,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美国环保专业人士史迈德先生和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主席何平博士,请他们介绍了各自的观点。
 
史迈德先生从事空气污染治理20多年,他认为,北京的空气出现有害雾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貌,二是管理。北京多边环山,城市中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容易停留在城市上方的大气中。在全球范围内,类似北京这种地貌的其他城市如美国洛杉矶都存在着空气不流通、污染物长久不散的现象。在环境管理层面,北京环保管理部门虽然了解大的空气污染源,如电厂和化工厂等,但似乎对于所有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缺乏一个比较细化的数据库,因而很难真正有效地减少或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在从事美中环境交流多年的何博士看来,导致北京及其他城市持续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是煤炭燃烧污染、工业大气污染、建筑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北方一些城市供暖主要还是烧煤,煤炭燃烧后形成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跟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颗粒,从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升高的最主要原因。
 
美国环保署(EPA)发布的信息认为,微颗粒(PM)或微粒污染是十分细小的颗粒和液滴的混合物,它包含有多种成分,如酸(硝酸和硫酸)、有机物、金属以及尘土。微颗粒分为两大类,一是粗微颗粒,其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人们在道路旁能够接触到它们;二是细微颗粒,它们的直径小于和等于2.5微米,人们在烟雾和阴霾中能找到它们,其直接的来源包括森林火灾等,同时也可由发电厂、工厂和汽车排出的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而生成。
 
由于微颗粒通过呼吸道能够进入人体的肺部深处,有些甚至可能进入血液,因此如果人们暴露在大量微颗粒的环境中,肺脏和心脏将受到影响,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美国环保署称,众多科学研究建立起了微颗粒污染和人类疾病间的关联:暴露在微颗粒污染中能够造成心脏病或肺病患者早逝;导致人们出现非致命心脏病发作、心律不齐、气喘病加重、肺功能减弱和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咳嗽和呼吸困难等)加重。
 
何博士认为,中国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相关。持续的雾霾已发出警告,中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核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同时,还应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中国的能效远低于国际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要改变现状,提高中国受污染城市空气的质量,何博士建议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为加大治理力度,修改标准,提高减排目标。如果要求2025年前绝大多数城市(80%)的空气质量实现稳定达标的话,需要在每个5年计划内让全国主要城市的微颗粒的平均浓度降低10%至15%。
 
二为执行严格的问责制度。要对减排目标实行严格的监测,达不到目标要对行政和环保负责人问责,决不能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继续存在。环保部应要求各省市提出具体的治理目标、规划和行动,然后监督执行。
 
三是加强公众参与。环境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公民参与能够使政府的政策能有效的实施,同时也协助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形成公众压力。另外, 公众生活、消费的模式也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民间组织在公众环境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面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美国,联邦政府制定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法规,各个州政府的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州政府如果要出台自己的环保法规,其标准不得低于联邦政府环保法规中的标准。史迈德先生表示,从他所生活的州来看,美国环保部门能够较为理想地完成环保工作,其主要是因为拥有人员齐备的专业队伍;可靠的信息资料,环保部门对自己管辖区域中的各个污染源了如指掌;严格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任何一家企业或工厂要从事生产活动,必须要得到环保部门的许可证,同时它们在运营中必须遵循环保法规,并接受环保部门的检查。环保部门从联邦到州政府,执法相对独立,有直接关停污染企业的权利。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是正常的现象甚至是自然规律。可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是,人们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无法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果实。面对北京和其他城市遭受的污染,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大治理力度,从政策、技术、公民参与等多方入手,才能长久除去阴霾,让人们享受更多的阳光和蓝天白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