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上已位居世界第二,但还远未成为科技期刊强国
●小、散、弱现象突出,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亟待提升
●加快推动科技期刊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成为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潘希 见习记者 王珊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而缺少期刊“航母”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在日前结束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学科刊群建设模式与机制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纷纷表示,我国科技期刊呈小、散、弱的特点,加快推动科技期刊集约化、集群化、规模化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国际影响遇瓶颈
2011年,全世界有6万余种学术期刊。其中,我国约有5300种,仅次于美国的17000余种,居世界第二。
尽管如此,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申维辰表示,与国外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
“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但远未成为科技期刊强国。”中国科协党组成员沈爱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感叹说。
从主要国际性期刊检索系统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科技类学术期刊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2012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只有169种科技期刊被SCI收录,其中英文科技期刊145种,仅占所有SCI收录期刊的1.95%,远远落后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
而据记者了解,被收录期刊的总体水平也偏低,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03和1003,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的2.038和4430。
科技期刊发展缓慢,涉及到发展机制、市场竞争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导向、语言等多方面原因。专家表示,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出版体制所带来的发展瓶颈。
刊群建设是关键
“要突破瓶颈,集群化是关键因素之一。”沈爱民表示。
近年来,科技期刊集群化经营已成为国际上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形态。
以爱思唯尔为例,作为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其编辑出版服务遍及全球,在编辑、出版、营销、合作等环节突破国家界限,以优秀的论文、出版平台和服务理念等赢得了全球学术市场。
然而,我国的科技期刊主要由科技社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办,管理体制错综复杂,绝大多数期刊出版规模小、发行量少、经营能力差,难以同有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性出版公司竞争。
“‘发育’程度先天不足。”申维辰指出。
沈爱民也表示,小、散、弱已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普遍现象,目前尚无可与国际科技出版巨头抗衡的“航空母舰”。
“没有科技期刊的‘航母’,也就没有国际科技的话语权。”沈爱民强调,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只能被迫借船出海,而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不能成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
对此,申维辰认为,科技期刊必须下决心改变小作坊式的运营模式,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建立集约化的出版模式,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
他在有关场合多次强调刊群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科技界要增强培育一批实力强大的大型骨干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紧迫性。
科技社团担重任
在专家眼中,刊群建设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集群化道路应该怎么走,科技期刊界则有着更多的思考。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张品纯向记者表示,刊群建设的重点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形成刊群,二是如何运营刊群。为此,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确定期刊集群化的方式,使刊群发挥出单个期刊独立运营所不能发挥的集群优势。
刊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刊群建设的主体众多,包括政府管理和支持部门、期刊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期刊承办单位及编辑出版单位,甚至还应当包括期刊数据库运营商等。
对此,申维辰明确表示,科技社团要在促进科技期刊创新发展中担当重任、发挥作用。
近年来,中国科协在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目前,中国科协学科刊群中期刊规模达到10种及以上的为24个,期刊总量为549种,占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总量的51.9%。但是,这些尝试距离打造真正的“航空母舰”尚有较大距离。
“要建立循序渐进的布局。”总结中国科协的经验,沈爱民说,中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比较复杂,很多问题还须认真思考和实践,要逐步有序地实现科技期刊转型和升级。在国外,像斯普林格等国际科技出版巨头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自主合作是基本方式。”沈爱民进一步指出,集群化要遵循多元化的发展原则,可以推动,可以支持,但是不宜使用行政手段。
《中国科学报》 (2013-12-1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