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山地科研大文章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所长邓伟谈“一三五” |
|
■本报记者 彭丽
成都山地所
成都山地所所长邓伟
“认知山地 服务国家 关注山地 支撑未来”这16个字醒目地出现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以下简称山地所)的画册、宣传栏以及纸杯上,它更深深镌刻在了山地所每个职工的心间。所长邓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16字凝聚了山地所的发展战略主题和科技使命,山地所“一三五”目标也来源于此。
抓住机遇 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山地所迅速作出反应,积极组织科技专家紧急赶赴地震灾区开展科技救灾,先后400多名科研人员进驻灾区,历时3个月不间断监测次生地质灾害,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后续山地灾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汶川地震给山区人民和重要基础设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破坏,也给山地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山地所正是迎着挑战把握住了这个机遇。”邓伟表示,汶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山地所敏锐地抓住了触发大量次生山地灾害的重大科技问题,有效组织、进行了积极科技布局,在满足灾后重建的国家战略需求中快速发展了自己,锻炼了队伍、扩大了学科影响力。
在邓伟看来,山地所能快速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得益于以下三点:一是创新发展理念与文化的建设;二是发动激励全所职工投入创新发展中,营造出和谐奋进的发展局面;三是凝练学科建设目标,在前人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山地科学”综合的学科发展思想体系,立足于提升学科影响力,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山地所将“一三五”目标定位为面向重大工程安全、山区环境建设、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引领泥石流研究,创新山地环境与生态研究,提升山区发展战略研究,为增强我国防御山地灾害的能力、保障山区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0%,山区的城镇化和全面小康建设不容忽视。”邓伟认为,随着山区的大建设大发展,防范山地灾害风险、减轻山地灾害破坏是我国长时期的发展战略。“山地所应该从防灾减灾这个重点科技问题入手,坚定地站在满足国家需求的最前沿,做好山地科学研究的大文章。”
凝心聚力 集中优势突破两个重点
确定好定位后,山地所并没有贪多求大,而是根据现有的工作基础和野外台站的支撑,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力求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作出有特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科技贡献。“山地灾害研究是我们手中的一张王牌,是山地所主导的学科领域,主要研究都必须在山地灾害研究的引领下拓展和深入。”邓伟说。
面对地震、极端天气和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复合影响,以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库区生态与环境问题,山地所在反复研讨后确立了“重大泥石流减灾关键技术与示范”和“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两个重大突破。
在重大突破实施过程中,山地所明确了责任环节,实行首席科学家总负责制度,增强了科技骨干的学科带头人作用,由此会聚了大批科技力量,形成了中青年有机组合。既培养了后续人才,又充满了创新活力。
重大泥石流减灾关键技术阶段性成果现已用在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后续的灾害治理和芦山地震应急救灾中,有力支撑了震区“小岗剑”和“汉清公路”泥石流防治。同时在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减灾与环境保护、南亚灾害性泥石流研究与监测预警的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的相关成果也进入试验示范阶段。桑树、柳树、荷花、水草等10余种消落带适宜植物在三峡库区石宝镇进行了植被重建和恢复试验,形成了“沧海桑田”、“柳树成荫”、“荷花飘香”、“水草丰美”等消落带治理模式,不但保护了库岸土壤,还促进了当地生态畜牧和渔业的发展。
据邓伟介绍,在狠抓两个突破的同时,应西藏自治区政府的要求,山地所和院内有关研究所密切合作,在短短9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西藏樟木滑坡勘察评估与综合防治方案,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的高度认可。
为确保“一三五”规划重点目标的实现,山地所正着手准备对两个重点突破进行评估性的总结和研讨。回顾取得的成绩,评估突破进展达到的国际水平和成果落地的转化程度,深化对两个突破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把握和研究技术路线的进一步提练,查找保障措施中的漏洞,希望能全方位提升山地所实现“一三五”科技目标的保证度,进一步强化解决国家实际需求的能力和对外的核心竞争力。
自信坚定 向国际一流研究所迈进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所领导班子认真剖析了制约“一三五”目标实现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针对人才短板问题计划开展针对性的研讨,加强分析,拿出具体举措,落实领导责任制;平台建设则要打破垄断,形成支撑山地科学发展的原位观测、模拟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作为引进人才,研究所专门为李春阳的植被生态杰青团队设立了“山地植被生态与功能元素分子生物学”培育方向,旨在促进山地生态和环境研究的学科交叉,从而更好地开展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山地生态学综合研究。邓伟表示,该培育方向是研究所在布局上的调整。学科组与芬兰、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非常国际化,相互交叉合作,容易产生新的成果和突破。
国际化一直是山地所非常重视的工作之一,也是该所近年来的工作亮点。邓伟认为,研究所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平台。目前山地所正逐步健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以期促成学科组在不同领域的国际化,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助推整个研究所国际化。
山地所通过各类科技合作的人才项目,把以山地灾害为主导的研究领域推向国际合作前沿。同时还利用国际山地中心平台,与尼泊尔、印度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为推动“一三五”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向国家需求,创新为民是我们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邓伟强调,我国山区发展强大的战略需求,将引导和助推着山地所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客观实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希望,山地所能肩负起责任与使命,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山地科学研究机构,真正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多出几个科学大家。
《中国科学报》 (2013-12-03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