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宁 孟瑶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3-10-31 13:28:03
选择字号:
奖学金评比“暗战”:在象牙塔内初尝世态炎凉
 
九月的校园,天高云淡。冷清空旷了一暑期的校园,又开始喧嚣,沉寂了近两个月的校园又恢复了活力。
 
开学伊始,各大高校陆续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奖学金评比工作。莘莘学子通过对上一学年的学习、工作进行梳理,根据综合素质测评进行排名,最终角逐奖学金的桂冠。
 
一切看似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表面的平静并不意味着深层的和谐。奖学金评比,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学生在象牙塔内初尝世态的炎凉、社会的残酷。
 
谁是赢家?
 
奖学金这一笔不小的收入,是学生群体在步入社会之前得到的第一桶金。
 
贵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研二学生胡媛刚刚进行完研究生生涯第一学年的奖学金评比工作。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与努力工作,她终于如愿获得了20000元的国家奖学金。
 
想起一年来的辛苦付出,以及评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坎坷,胡媛感慨良多。
 
由于考研失利,胡媛作为调剂生来到贵大读书,并未获得入学奖学金,需要缴纳8000元的学费。乍听到这个消息时,胡媛内心还是经历了一番挣扎,“自己也不小了,不好意思再一直跟家里要钱。”
 
继续读研的想法在胡媛心理渐渐淡化。但是“想到自己学习基础不错,再加上研究生期间好好表现,还是有很大机会获得奖学金来贴补学费和生活费的”,胡媛坚定了来到贵州大学继续深造的决心。
 
凭借本科四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超常的努力,胡媛跟着导师承担了两个省级课题,从开题立项到撰写结题报告,忙前忙后,付出了很多心血。
 
胡媛研究过学校的奖学金政策,学习成绩加上科研成果,她自信地认为获得国家奖学金不成问题。但是当第一次排名结果公示的时候,胡媛感到当头一棒。自己学习成绩第一,经过加分之后却排到了第三,因为0.5分的差距与国奖无缘。
 
胡媛傻了眼,满腹的委屈与疑惑无人诉说。后来才知道,自己的一个课题因为没有提交结题报告而未加分。得知情况后,胡媛赶紧提交了补充材料,之后却又被辅导员告知,结题报告需要经过导师签字。胡媛为此折腾了好几轮,大费周折之后,看着自己的综合成绩变成第一。胡媛的心情很复杂,不知道究竟该哭还是该笑。
 
胡媛告诉《科学新闻》,经过这次奖学金评比,她变成了半个专家。“什么活动能加分,加多少分,我都非常清楚。”
 
从失之交臂到摘得桂冠,胡媛无疑是幸运的。相比之下,更多的学生在奖学金的激烈竞争下被淘汰出局。
 
李丽是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她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采样和在实验室做实验。
 
“和我沈农的同学比起来,我这三年做的实验都够他们好几个研究生毕业了”。也正是因为李丽的努力,她在毕业之前就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篇文章,“因为学校有要求研究生毕业至少一篇文章,所以我同学大部分也就一篇,而且很少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李丽说到。
 
即使有2篇核心期刊的文章,李丽在评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时,还是遇到了坎儿:理由是没有过大学英语六级。“其实不是因为英语成绩,而是因为我不是在本校做的研究,和学校的老师都不熟,而得奖的都是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有的连一篇文章都没有,也有英语不达标的。”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现行的高校奖学金评比,通常是按照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行。
 
很多高校所采取的综合素质测评就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和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并依据评分进行排名。
 
据记者采访,每所高校的奖学金评比条例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承担科研课题和参加学生活动是获得奖学金加分的重要条件。
 
在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倡导下,一些学生变身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政策鼓励什么,学生学习什么,哪个加分力度大,投入到哪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便相应增多。
 
综合素质评测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不是寻求个人全面发展,而是获得更多的荣誉证书。根据现有的管理办法,获得不同等级的证书,意味着不同的分数。
 
陈超是北京一所985高校的2011级硕士研究生,在他所在的学院,两百余名的研究生中,硕博比例相当,2012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和博士分别为10名,奖学金覆盖面约8%。
 
陈超说,相比其它高校,985院校的奖学金评比会更加残酷,有些学校只要有公开发表的文章就能获奖,而在陈超的学校,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文章发表,所以还得看质量。
 
“有很多发了SCI的都拿不到国家奖学金,还得看影响因子,有时候就可能因为影响因子低零点几而错失了几万块的奖学金。”陈超说。
 
依据文章进行加分,相对公平合理。在郑州大学研二学生张婧看来,老师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进行打分,这个才是匪夷所思的。
 
“大部分导师只认识自己的学生,都是给自己的学生打分高,其他学生打分低。老师打分环节有太多不可预知因素。”
 
有的学校为了增强民主性和公平性,在奖学金评比过程中增加了学生互评的环节。同学之间根据大家的日常表现进行打分。
 
刚刚经历过奖学金评比的研三学生赛男告诉记者,“学生互评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因为是匿名填写,我们宿舍四个人商量好只给我们同寝室的人打高分。给自己高分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是这么打分的。”
 
北京某211高校的辅导员张老师坦诚的告诉《科学新闻》,“每年的10月份是最令人头疼的,虽说奖学金评比日趋正规,但还是不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每天都会有学生来到办公室质疑自己的加分情况。”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张老师一共接到了4通学生打来的电话,均和正在进行的奖学金评比工作有关。
 
北京大学教授刘云杉指出,学生时代应该体验安静、从容的成长状态,身边有风雅、充满诗意的老师陪伴,有志同道合、指点江山的同学为伍,有晨昏诵读的经典,有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这才是理想中大学所应有的状态。
 
反观如今的大学校园,浮躁早已替代了昔日的宁静,“变成学生争夺奖学金,各种资源进行交换的名利场”。张老师摆了摆手,不无遗憾的说。
 
喜忧参半
 
即使在同一片蓝天下,也不可能拥有相同的命运。奖学金的金额由于学校实力悬殊而变得差别很大。
 
暑假应该是学生最清闲的时候,但对研究生小玮来说却是最忙碌的,为了新学期10000元钱的学费,她得每天连跑几个地方做家教,晚上还得完成导师安排的实验和论文。
 
小玮是西北地区一所211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因为当初考研的时候是调剂生,只拿到二等奖学金5000元钱,剩下的5000元还得自己出。
 
小玮学校的奖学金等级,由入学时候的成绩排名划分为三等,一等是学费全免,二等学费一半,三等要交所有学费。
 
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周剑雄入学初也是三等奖学金,但相比小玮却幸运的多。南开三等奖学金是11150元,其中学费7000元直接扣除,剩余部分分十个月,每月315元发放到个人。
 
除此之外,名牌高校还有很多不同的专项和企业奖学金,这类奖学金的覆盖面一般不大,面额差别很大,从几百到几万都有。
 
例如,目前南京大学的研究生,除了有免学费的福利,还有南瑞继保、许继廉等几十种奖学金可以申请。武汉大学每年会拿出 “研究生学术创新奖”2000万元。据介绍,优秀研究生不但可以评选最高奖励额度50000元的“研究生学术创新奖”,还可以参评最高奖额为12000元的专项奖学金及各类优秀奖学金,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一年有望获得不低于9.6万元的奖学金。
 
即使每个学校条件不一样,但基本上在国内读研究生的学生都能拿到一定的奖助学金。
 
相比之下,在国外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就没那么那么幸运了。
 
静思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读环境工程专业,“因为申请的是硕士,很难拿到奖学金”。静思在去德国前很无奈地跟父母说了那边的生活费用的情况。
 
“我爸妈是做小生意的,家里还有个弟弟,拿着他们辛辛苦苦赚的人民币在德国折成欧元花,真的花不起,”所以静思课余直接常常在斯图附近小镇的上卖炒面,晚上睡在停在河边的房车上,她美其名为“河景房,房车梦”。
 
“去德国读硕士已经算是经济实惠的了,因为德国还不用交学费,”刚从牛津毕业的丹丹说,“我在牛津读法学硕士,一年花30多万了。”
 
“不仅是欧洲国家,美国硕士研究生奖学金也很难申请到,一年花费也得10万到20万人民币,而如果你是申请博士的话,奖学金就会容易很多,在欧洲,读博就是上班了所以待遇会更好。”在MIT读博士的王帆说。 (原标题《奖学金“暗战”》)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10期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