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思洁
近日,广东中山大学医学院一门名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选修课引起公众热议。
高等院校开设令人耳目一新的另类选修课在我国已不罕见,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国杀攻略教程》,广东金融学院的《爱情心理学》,中国计量学院标准化学院的《酒文化入门》等。
哲学、心理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比较抽象,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的难度系数较高。高校通过开设“潮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确实不失为一种理论教学的创新。
但是,一些“潮课”以教学生如何玩游戏、谈恋爱为内容,并以成为游戏高手或男女成功牵手作为教学目标和成绩评定标准,不免让人揣测——是低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存在炒作心理?
“潮课”尽管“潮”,但终究是“课”。“潮”是一种新颖的流行,生命周期短;“课”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而知识又是经过时间筛选、沉淀后留下的经验总结。“潮”与“课”之间本就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如若处理不当,必将出现“潮课”只“潮”不“课”的情况。新颖的形式终究是“末”,理论的研修才是“本”,若舍本求末,好比买椟还珠,得不偿失。
因此,开好“潮课”要在保证内容的基础上,解决矛盾,使二者无缝连接。一方面要求课程所传授的理论是成熟的,有严谨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则要求主讲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当高的理论素养,既能全方位把握学生心态,把理论阐释得比案例更生动,又能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案例分析之中。由此可见,并非所有学科或理论都适宜与“潮”相结合,也并非所有高校或教师都有能力开好“潮课”。
高校在开设“潮课”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潮”的“度”和“课”的“质”,理性反思开课意义,严格评估理论论证的严密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授课教师个人素质和学校师资力量,切忌盲目跟风,为投学生所好而滥开“潮课”,使“潮课”沦为哗众取宠的炒作噱头。
《中国科学报》 (2013-01-22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