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瑜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1 10:52:56
选择字号:
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尚无明确开建时间表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惠凤鸣博士在罗斯海区域新站候选区进行选址的现场调查工作。

■新闻缘起
 
随着“雪龙”号科考船2012年12月30日到达历史最南纬度——南纬75度01分,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在罗斯海区域选址工作正式开始。
 
我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顺利完成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南极新建站选址现场勘测工作,1月8日离开罗斯海奔赴澳大利亚霍巴特港。
 
罗斯海区域新建站选址工作自2012年12月30日开展以来,在南纬74度55分、东经163度42分周边地区进行了地质结构勘测、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航空摄影、大气取样、海水深度测量等工作。
 
2012年12月23日—25日,昆仑站考察队在距离中山站520公里处,开展了多专业、系统性现场调研工作,获取了大量环境参数指标,为中国建立新的南极考察站提供了科学参考。据媒体报道,毛德皇后地区域和乔治王岛内陆区域的选址工作也将陆续进行。
 
领队曲探宙说,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计划新建一至两个南极科考站,以满足南极科考的需求。新科考站的建设目的是什么?建成后能发挥什么作用?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站在哪选址?
 
候选区域一:西南极罗斯海区域
 
正在南极执行任务的我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采取“一船两站”的方式,即搭乘“雪龙”船,对中山站、昆仑站进行考察,并由“雪龙”船执行南大洋科考任务。此次南极科考将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即为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建设进行选址调研,这也是我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对第四个南极站开展选址工作考察调研。
 
对于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选址问题,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李院生介绍说,开展第四个南极站选址调研,是未来新站开建的基础性工作。
 
罗斯海沿岸区域是我国南极考察站新建站4个预选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在南极已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考察站,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山站和昆仑站都位于东南极大陆上。从位置上看,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大致处于一条线上,其中昆仑站由于高海拔、低温等恶劣环境因素,目前还只是度夏站。
 
中山站靠近南极最大的兰伯特冰川和第三大冰架埃默里冰架,拥有较好的气候和海洋环境观测研究条件。
 
李院生表示,为了对整个南极大陆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进行系统研究,需要更多的监测点以加大观测范围。新站的选址,倾向于在西南极方向寻找到合适的海洋和气候环境监测位置,目的主要是围绕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开展更加持续的环境观测,更系统地研究南极大陆。
 
候选区域二:中山站至昆仑站沿线、距离中山站约500公里
 
第29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昆仑站队队长孙波认为,内陆选址建站的主要目标是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地区、埃默里冰架接地线区域和查尔斯王子山地区考察提供中继支持和应急保障,发展和改善航空地面支撑能力,巩固和强化我国在东南极冰盖典型区域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满足南极科学发展的需求,并为辐射至包括查尔斯王子山等南极地区科学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保障条件。
 
孙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认为,内陆选址建站要具备地面运输中继站的功能,为物资储备、转运作业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具备应急救援保障的功能,为人员应急避难、冰盖车队应急维护、飞机应急备降等提供支撑保障功能;具备航空保障支撑功能,可以满足中山站至昆仑站等地区间长距离飞行航线的气象保障、飞机转场加油及维护等地勤设施的支撑条件;具备通讯及数据传输接力站功能,有力支持中山站至昆仑站等地区间的无线电通讯、天文台大量观测数据微波实时传输,提供电力设施低温环境运行保障条件。
 
孙波表示,从实现新建站的目标和主要功能,以及新建站的技术方案可行性、长期运行维护性出发,内陆新站选址距离中山站520公里的中山站到昆仑站沿线。
 
“要实现多区域的辐射支撑目标和多功能性,新站位置必然处于能够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地区、埃默里冰架接地线区域和查尔斯王子山等区域的中央区域。同时也要考虑建站施工的经济性、可行性和易实现性,以及长期运行维护的可实现性和成本。”孙波说,“因此,内陆新站选址必然锁定在以中山站至昆仑站沿线上、距离中山站约500公里为参考位置,在其前后各100公里沿线范围内,依据影响建站施工和新站长期运行维护的关键环境参数指标,优选出新站建设参考位置。”
 
孙波认为,新建南极考察站源于4点需求:一是强化南极权益保障的考察站科学布局的需要;二是配合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需要;三是靠近资源潜力区的需要;四是极地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南极科学研究是近十年里地球系统科学和气候变化科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建立新的考察站,开展科学观测研究,是必然选择。
 
据媒体报道,毛德皇后地区域和乔治王岛内陆区域的选址工作也将陆续进行。
 
新站选址需考虑哪些因素? 需综合考虑科学条件和后勤支撑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告诉记者,新站选址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国家权益、科学需求、航运以及未来建设机场等各方面的需求。2012年暑假期间,他和团队成员利用高达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对整个南极洲近18000公里的海岸线进行详细巡查,利用过去30余年的南冰洋海冰资料分析了环南极的季节海冰分布状况,同时综合考虑了各项因素,确定了重点靶区。
 
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南极洲那么大的地域,随便找块地方不就行了。其实并不那么简单。相关人士透露,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建站的条件;其次是有没有科学考察的价值。各国在南极洲选择站址的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条。首先,有裸露基岩的地域。考察站之所以要建在裸露的基岩上,主要是因为对建房的地基要求极为严格。建立在基岩上的房屋更能有效抵御南极狂风的袭击。其次,人员和物资运输要尽量方便。第三,要有利于综合性内科学考察。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建站的区域,必须有科学考察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决策者首先要想到的。千里迢迢到南极已经非常不容易,再把考察站建立在荒凉的大陆,又要付出极大的艰辛,若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简差不可想象,这一标准也是各国选择站址的—条至关重要的条件。
 
在选址过程中,考察队员将在选址区域进行埋设南极测量控制点、搭建气象观测设备、航空摄影、淡水湖面积和深度测量、地质调查和动、植物调查等工作,以便为新建站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据第29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曲探宙介绍,现场勘测表明,罗斯海地区不仅适合进行冰川学研究,还具备建设冰上机场的条件,可兼顾不同的科研需求。
 
我国从1984年第一次踏上南极的土地至今,已经对南极进行了29次科学考察,并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相关人士表示,第四个极地科考站何时开建,还得视现场情况而定,目前还没明确的时间表。(原标题:我国新建南极科考站将落何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