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晓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8-1 12:56:12
选择字号:
科学透视:江晓原:迎接一个新太阳系

江晓原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

    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逐出”行星行列,而被编入“矮行星”。由此,除太阳外,一个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在内的太阳系新“家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一、行星。成员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定义为: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二、矮行星。成员包括冥王星和谷神星等。其定义为:与行星同样具有足够的质量,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三、太阳系小天体。其定义为: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物体。



    很久以前,有一个著名的俱乐部。最初只有五个成员,后来它的创立者认为自己也应该加入,成为第六个成员。后来又陆续加入了第七、第八个成员,当第九个试图申请加入时,人们不是没有犹豫——它和其余八个成员颇有不同,但当时正是这个俱乐部高歌猛进拓展边疆的时代,人们还是很乐意地接纳了这第九个成员。然而,问题渐渐出现了,随着类似的申请越来越多却一直得不到接纳,对第九名成员资格的质疑和指责也越来越多。终于,在公元2006年8月24日,人们重新审订了这个俱乐部的成员资格,现在分为A类会员共8个,而原先的第九成员被降格为B类会员。

    这就是我们太阳系的行星俱乐部的故事。

    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年会上对行星资格的投票,被各种媒体不约而同地看中作为话题,顿时沸沸扬扬,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了不少。而媒体的兴趣,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这场行星资格的投票本身。

    科学界就某些问题投票作出决定,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这次的行星资格投票,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历史上,倒也是比较特殊的事件,难怪媒体对此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表面上,投票具有“科学依据”,但实际上,投票并不是对天体大小、轨道等科学数据作出修改或取舍,只是决定这些数据如何分类而已。这取决于投票者的美学观、价值观等等,而这些本身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有人对于此次投票表示难以理解,甚至表示“愤怒”,认为“科学问题是不可以靠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的”。这实际上是混淆了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决定冥王星是不是行星,这本身并非科学问题。

    本来,在网上投票(比如类似“超女”游戏那样),决定冥王星算不算行星,也未尝不可。只是在公众的思维习惯中,行星这类问题总被认为是“天文学问题”,既然是天文学问题,就要靠天文学家来解决,由天文学家来给出一个结论,才显得比较具有公信力。所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此次年会的代表们,只好来为公众投一次票了。此次的行星资格投票,是一件由科学家做的、但实际上并不取决于科学本身的事。

    二、此事的“科学意义”。

    老实说,这事没有多大的“科学意义”。因为无论是接受其他天体还是开除冥王星,纯粹是人为的分类,并不依赖什么科学依据。
冥王星得以侧身“九大行星”之列,并非由于冥王星的重要,而是有其历史渊源。

    无论东西方,很早以前,人类就知道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它们如何被人类所知,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因为在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典籍中,五大行星都是同时出现的,似乎它们是被人类同时了解的。

    近代科学确立后,人们为太阳系的行星家族加入了第六颗行星,那就是地球。随着天体力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对天体有了一定的预测能力,相继发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太阳系的疆界一步步向外扩展。因此,当冥王星出现在人类视野中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就接纳它进入行星的行列,尽管人们早就知道它和其他八个行星有很大不同。

    新的行星资格也不会对以后我们探索太阳系有任何障碍。冥王星很小,又非常遥远,本来它就没有因为是行星而受到特别的关注。投票的结果,对具体的科学研究不会有特别的影响。科学探索将继续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进。

    三、冥王星被取消行星资格后,对星占学的影响。

    这一点颇出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想到几乎每一家媒体的采访都提到了此事。莫非星占学已经和“科学”、“文化”等等同等重要了?实际上,行星缩编为八颗以后,并不会对星占学产生影响。中国和欧洲的传统星占学本来就不考虑冥王星,它们都只纳入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即使后来在星占学中考虑了冥王星的“作用”,也只需继续“考虑”即可,不会影响整体格局。还有人问,行星数量的改变是否会对中国的阴阳五行、八卦产生影响,这更荒谬,古代中国人创建阴阳八卦体系时,世上有谁知道冥王星(冥王星直到1930年才被发现)?冥王星地位的改变,当然对这些属于传统文化范畴的东西不会有任何影响。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赞成“开除”冥王星的。记得二十几年前我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念书,在“天文学导论”课上讲到太阳系成员的扩展,我就觉得冥王星得以加入行星俱乐部有点勉强。只是当时谁能想到,它有朝一日竟会被“开除”。可见勉强搞上去的事情,终究是不大牢靠的,这或许可以看作此次行星资格投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