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12-8-23 10:28:16
选择字号:
评论:“举报北大”需重申讲理传统
 
8月21日,前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邹恒甫在实名微博上爆料,称北大院长、教授和系主任玩弄餐厅服务员,北大内酒店服务生走后门上北大学位班。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回应称“绝无此事”,并表示学校将保留追究邹恒甫诋毁或诽谤的权利。(8月22日《北京晨报》)
 
该新闻本只算桃色八卦范畴。但因为爆料者的身份背景,加之北大的名校地位,此事已闹得沸沸扬扬,成为时下的舆论焦点之一。此刻,北大发言人出面澄清,虽一定程度缓解了民众的信息饥渴,却因为措辞太过笼统,而难以彻底平息事态。与此同时,作为发难方的邹恒甫,能否拿出进一步的证据,更是有待围观者跟进。
 
一段时间来,随着微博勃兴,“网友曝”的巨大威力,公众已一再见识。邹恒甫此番举动,自然有别于一般的“网友曝”。首先,他选择了“实名揭露”的形式,潜台词是“用个人信誉担保发言”;再者,他的针对对象并非单一、具体的“人”,而是指向了一个群体。这样的路数,本就有扩大打击面、误伤好人之嫌疑。理论上,良性的公共辩论,应以证据说话,而不在于内容如何劲爆、态度如何强势。参照来看,邹恒甫或许缺乏必要的节制,难称得上是合格的质疑者。
 
和邹恒甫一样,这场风波中,某些网友的心态与做法,也很值得商榷。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很多人轻易认可了邹的话,乃至加以扩散、传播;另一些人,在转发之时,加上了“求辟谣、无立场”等前缀,算是做到了起码的公允;最为恶劣的是,极少数微博主,转发同时还添油加醋、捕风捉影,不经意间将邹恒甫未见例证的话,演绎得有模有样起来。其后,当质疑者未能守住质疑者的操守、围观者失去了围观者的笃定,所谓“爆料”,极可能沦为骂战,从而无法形成良性的公共辩论。
 
广义层面,骂战也是辩论的一种。然而本质上,两者还是有所区别:骂战多自说自话,难以判定孰对孰错。但,严肃的公共辩论后,是非曲直自在人心。骂战缺乏气度、观感不佳,情绪激动的双方,不知要吐出怎样的秽语。公共辩论则有礼有节,顺带还能引导“观众”据理说事。只可惜,邹恒甫事件,多有滑入骂战的风险,唯缺走上辩论正轨的希望。意见相左的双方,鲜有正面交锋,有观点无论据,徒有喧嚣罢了……
 
邹恒甫指责北大教授品行不端,却不曾拿出有力的真凭实据。许多网友轻信邹语,无非源自心底对教授群体的不信任。只是,因为“不信任”,就忍心伤害一群人,未免有失公平!当然,对“不那么靠谱”的爆料,我们也应保持敏感,但不轻举妄动、先行甄别真伪,总归是需要恪守的底线。倘若任何猛料,都被无条件信任,“质疑”的成本未免太低廉。长此以往,后果不可谓不恶劣!
 
围观人群,应以对等的标准与尺度,要求“质疑者”与“自辩者”。且,法律上有“谁主张则谁举证”一说,此一逻辑想必也适用于公共辩论领域。既然邹恒甫炮轰北大,总该在“猛料”之外有些“实料”。口说无凭、煽动情绪、起哄围殴,终究上不得台面。其实,剖解邹恒甫事件,追问北大教授的品行纯度固然重要,可重申说理传统和论辩逻辑,也许更为迫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