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应向伟 通讯员 李原昭
拥有数量庞大的制造企业,但是科技创新的成果却不多;
拥有总体规模和各项指标排名第一的网上技术市场,但是科技成果的交易仍不够活跃;
拥有14个规模不等的产业集聚区,但是支柱产业建设重复雷同……
作为我国制造业的大省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面临的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8月20日,浙江省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动科技改革与发展实现新突破,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科技创新“突围”的三大策略。
试水智能装备制造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以汽配产业为例,该省有5000多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但是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安全保障等方面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低质量消解了庞大基数形成的集群效应,大而不强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桎梏。
为改善这一局面,浙江省提出要在全省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综合试点,力求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经过调研,浙江省确定将工业强县作为重点,分批在智能纺织印染装备制造、纯电动汽车制造、现代新材料制造、环保装备、医疗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内展开试点。
试点企业将会连续3年获得省级500万~1000万元的科技经费用于企业研究院的建设,同时每年可获得技术瓶颈课题攻关经费,市县也会安排相应的资金投入。
除了资金的支持,该省还将从高校、科研机构中选派一批35岁左右的年轻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究院工作3~5年,或者企业研究院通过高校引进国际专家和留学生,并享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各项待遇。
同时,试点企业将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组织和成果产业化负总责,确保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到5%。
科技成果“强制”拍卖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以118337件和71178件均暂列全国第二,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不尽如人意。
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例,建所8年来只有6项技术获得了转化,虽然手里还有19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却迟迟找不到买家。
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将产学研用密切结合起来,也是浙江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浙江省将在今年11月份“强制”科技成果走上网上技术市场进行拍卖。当然,这里的“强制”并非“拉郎配”,而是通过规范和激励措施双管齐下,鼓励更多的成果实现转化。
为此,一方面,网上技术市场将以实名制、技术成果登记制等一系列措施规范市场主体和交易行为;另一方面,对于网上交易的成果,浙江省将给予10%~15%的经费资助,其中拍卖的成果将优先获得支持,对于表现突出的技术中介机构将给予30万~50万元的经费奖励,并对表现优秀的县市进行奖励。
目前,相关机构已同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杭州茶叶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联络,并与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日本日中科技文化交流机构及台湾科技中介机构联系,筛选适用的科技成果在活动周期间进行推介。
产业集聚区“转身”高新区
浙江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却比较缓慢。2002年,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也较小;但到2011年,不仅与广东和江苏的差距拉大,而且大约只有山东的39%。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产业结构老化、传统产业提升缓慢,另一方面则是各地在创建高新区时盲目地以发展“五大”、“六大”甚至“八大”支柱产业为口号,重复建设现象明显。同时,有的挂了牌子但没动作;有的则徒有高新区之名,引入的大部分企业却是传统产业,高新企业仅为点缀其间的“盆景”。
为解决上述问题,浙江省一方面加快对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在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
对于创建高新区的工作,浙江省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主攻一两个特色产业,同时要求高新区内高新企业和项目数量在每年新增企业数、项目数、投资数、生产增加值的新增占比要在60%以上,并进行动态考核。一次不合格予以黄牌警告,两次不合格即“摘帽”。
在创建过程中,该省也将对产业技术、创业投资、人才、财税、技术股权等政策进行改革试点,并完善高新区的管理机构,让真正懂技术的人在机构中占据一定比例。
《中国科学报》 (2012-08-23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