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根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11 11:40:49
选择字号:
合作促转化 弃物变财富
——记广西科学院生物所桑枝栽培食用菌成果转化之路

 
基于桑枝杆食用菌技术栽培的秀珍菇。
 
■本报记者 贺根生
 
8月2日,记者在广西宜州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源公司”)的菇棚看到,几位妇女正用剪刀将一朵朵白色小菇轻轻剪下,放到备好的桶中。
 
宜源公司董事长韦孟娥说:“这是应用广西科学院研究生物所(以下简称‘广西生物所’)桑枝杆食用菌技术栽培的秀珍菇。”
 
该项成果是广西生物所2005年推出的。经过多年示范、推广,桑枝——这一曾被视为污染环境的桑蚕生产废弃物,现在却成了桑农增收的法宝。
 
2011年广西利用桑枝杆生产食用菌8000多万棒,产出鲜菇4万多吨,菇农收入3亿多元。一个种桑养蚕——桑枝杆种菇——蚕粪和废菌作肥料回田的“桑蚕菌循环经济产业”正在广西兴起。
 
责任
 
为什么桑枝杆菌技术成果能够快速转化?
 
广西科学院生物所所长周兴研究员说:“这源自服务‘三农’的责任,把解决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中的技术难题,当做涉农科研院所义不容辞的任务。”
 
桑枝食用菌技术的研发正是这种服务意识的体现。该项目源于8年前广西科学院在宜州的科技扶贫。
 
蚕丝,是我国古代文明产物之一,种桑养蚕已有4700多年历史。蚕丝的发现,使自西汉后丝绸成为中国连接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经济纽带。至今,丝绸仍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江浙等华东地区一直是我国桑蚕主产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广西抓住机遇,2005年坐上了全国蚕茧产量头把交椅,种桑面积达到140万亩。
 
2004年,广西科学院在宜州市洛西镇扶贫,发现该镇桑园夏冬伐下大量的桑枝,或炆烧或废弃,任其腐烂,这样做便造成了环境污染。那么,桑枝能否利用,造福农民?
 
广西科学院院领导将桑枝综合利用的研究任务交给了广西生物所。
 
接到这项任务,广西生物所立即从宜州取回桑枝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桑枝含有丰富的食用菌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且碳氮比合理,基本没有农药残留,是生产绿色、有机食用菌的绝佳原材料。
 
于是,广西生物所组织精兵强将展开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广西生物所解决了桑枝杆的高效粉碎、预处理难题,筛选出适栽品种及相应的高产配方,优化了菌包生产、灭菌工艺,并完善栽培管理技术。该所在实验室和中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于2005年9月将桑枝栽榆黄蘑技术送到洛西,建立了广西第一个桑枝栽培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由此,广西生物所解决了桑蚕产区废弃桑枝杆循环利用难题,延长了桑蚕产业链,使资源得到多极利用和产出,给产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同时,这也为发展广西食用菌产业找到新的替代原料。
 
动力
 
“生产的需要、市场的需求是激励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的动力。”广西科学院生物所党支部书记兼所微生物厂厂长李槐说,“以往,科研在实验室小试成功、发表论文后,课题便宣告结束。现在不行,得让农民用上、口袋鼓起来。”
 
让成果转化为农民群众能便捷使用、可增收的实用生产技术,便成为生物所科技人员的新任务。
 
于是,随后广西生物所根据桑枝的结构特性,改进枝条切屑粉碎设备;针对桑枝营养丰富、易染杂菌,探索不同灭菌方法;为便于推广,制定桑枝食用菌栽培生产技术规程;为促进产业水平提升,进行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以及废菌包还田,推进桑蚕产业循环发展等一系列后续课题。
 
“技术目标来自生产实际需求,最终要为生产服务。”李槐认为,要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密切科研与生产的关系,使科技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桑枝菌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不断给生物所提出了新课题,推进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
 
在生物所的指导下,广西现已有5家企业的桑杆食用菌产品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桑枝栽培菌品种也由当初的榆黄蘑扩展到秀珍菇、黑木耳、金福菇、猴头菇等20多个品种。
 
2011年,广西桑枝栽培食用菌县(市)已有20多个,共计8000多万棒,产出鲜菇4万多吨。
 
模式
 
“农业成果转化,关键抓示范,重点在培训。”一直从事桑枝菌技术研发、推广工作的广西生物所副研究员何达崇认为,“农业成果转化工作比技术研发更重要,需要政府引导支持,企业投入推进,科技支撑服务,农户参与,政产研农合作,共同努力。”
 
宜源是与生物所合作的首个企业。7年来,生物所先后选派了两位科技特派员到公司指导工作。
 
韦孟娥告诉记者,宜源公司正是依靠广西科学院生物所桑枝食用菌技术,采用“科技+基地+农户”模式,2011年公司生产秀珍菇达到600万棒,带动300户农家种植,实现产值1500万元。
 
“在成果转化中,科研院所只是充当技术先锋,主力军还是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何达崇说。
 
成果产业化特别是农业成果产业化风险大,没有一定经济实力、产品销售渠道和能承受风险的企业,很难担当此重任。
 
在与生物所保持良好合作的柳城县冲脉镇,记者了解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的食用菌协会,采取集中生产菌包、分发农户管理、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产品包销的合作模式,带动该乡2000多农户栽种桑枝菌,年产鲜菇1500万公斤。
 
“桑枝菌成果转化,涉及示范、培训、产业上规模等工作,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为此,在我国桑枝食用菌第一县(市)宜州,还专门设立了桑枝食用菌生产办公室。
 
“桑枝菌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还不少。”周兴认为,主要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体制不顺。特别是像生物所承担着食用菌研发、推广任务的涉农研究所,科技人员还要自己找饭吃,影响了推广队伍的稳定。
 
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广西桑园面积将达到300万亩以上,给桑枝利用又提出了新课题。
 
周兴说:“为了农民致富,我们仍须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2-08-11 B3 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