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海洋深潜器研制进入系列化阶段 |
“蛟龙”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
本报讯(记者黄辛)日前,记者从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船重工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举行的蛟龙号海试事迹报告会上获悉,今后我国海洋潜器的研制将向系列化方向发展,在“蛟龙”号继续为深海科考、勘探、取样服务的同时,其他一系列潜器也已进入研制阶段。
据悉,未来的潜器研究将主要针对三大应用领域,包括科研考察类、资源勘探类和水下观光考古类。
报告会上,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总结了我国载人潜水器的五大技术优势:深度方面,“蛟龙”号到达了世界同类载人深潜器的最大工作深度——7062米;稳定性方面,它拥有较好的近底自动巡航能力和悬停能力;图文传输方面,它拥有高速水声通信功能,能够以10帧/秒的画质传输实时图像,还拥有微地形地貌测绘能力;取样工具方面,从机械臂到取样篮,皆能在水下操作自如;应急保障方面,可以做到在突发情况下,保障3人84小时的水下生存能力。
“更重要的是,从最初的1000米级海试到7000米级海试,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徐芑南表示,以潜器尾端的推离器为例,前几次海试均采用进口产品,在7000米级海试中改用国产产品,噪声比进口产品减少200分贝,有效减轻了对其他精密设备的噪声干扰。
“不过,对于我国深海事业来说,仅有一个‘蛟龙’号远远不够,必须有一组功能、体积各异的潜器,组成‘家族’,才能为深海探索提供全方位支撑。”徐芑南说。
据悉,目前,“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702所副所长崔维成正在带领团队承担国家“863”计划4500米深潜器的研制工作。与“蛟龙”号相比,该深潜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在4500米左右,但是国产化率更高、体积更大、在水下停留时间更长。“这次将更多考虑操作的人性化,并在实现作业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崔维成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8-06 A1 要闻)